English

不让一个孩子厌学

2005-09-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我就是喜欢电脑,喜欢学习,喜欢学校。”刚刚获得第17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朱泽园这样述说他的获奖心得。正是这种喜欢,让朱泽园走上了国际领奖台。在南京市中小学,有这种喜欢的,不仅仅是朱泽园一个学生。“喜欢”成了南京教育的关键词。

喜欢,让学生们

放飞梦想

南京市金陵中学的华演同学喜欢上了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在老师和父亲的帮助下,他查阅资料,购买材料,发明创造了“记忆合金自动保护安全煤气灶”。这项成果在第53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此特别命名了一颗小行星――“华演星”。

同样因为“喜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陈禹和倪晓雯,分别撰写了《试以系统动力学的观点论中国古建筑屋顶曲面的形成》、《系统思考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论文,应邀在第23届国际系统动力学大会上发言,得到了系统动力学创始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费罗斯特教授的充分肯定。

在南京,这样的学生远不止这些。

为了让素质教育的种子粒粒萌发,南京市在实施素质教育之初,就定下了这样的基调:不放弃一个孩子,育人先从培育学生的“喜欢”做起。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南京市实施素质教育时就注重了“三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说:“没有教育质量的保证,任何教育理念都只是不结果实的花朵。因此,我们始终强调咬定质量不放松。任何遵循教育规律、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实践都应该大力推进。”

学校,创建学生“喜欢”的舞台

在南京市,凡是喜欢体育的学生都有地方玩,学校有专门的体育老师指导学生怎么玩。为了让学生玩得有水准,南京市组建了16所体育基地学校,包括田径、游泳等十多项特色体育项目。此外,各个学校还设立了学生动手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才能。据统计,5年来,南京市中小学生共有近百件科技作品在全国中小学科技大赛上获奖,有36个科技发明产品获得了国家专利。

为了让学生都“喜欢”起来,南京的一些中学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或成立形式多样的文学社,或开设外语节、科技节、演讲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们变得关心时事政治、喜欢演讲,成了各类活动中的“活跃分子”。今年3月,在国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来自南京的20名中学生获得了3个最佳风采奖和2个最佳组织奖。

“三个喜欢”,不让一个孩子厌学

“我最开心的是这个学期朱老师继续当我们的班主任。”开学第一天,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四(1)班的蒋戴之在他的日记中表达了欣喜之情。

上学期放假前,听说要换班主任,蒋戴之和全班45位同学一起向校长表达了希望让朱老师跟班走的想法,校长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一般而言,一个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能带出一个好班级,就能让学生喜欢学习,”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汪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一个老师的能力再强、业务再精、论文再多,如果学生不喜欢,就不能算是一个好老师。”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这样说道。据介绍,南京市已经把“不让一个孩子厌学”、“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学习”写进了“十一五”教育规划。

“喜欢,不等于不厌学。”一位老教育专家说,厌学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只有对症下药,才会让学生们有个性地喜欢老师、喜欢学习、喜欢学校。为此,南京市开设了“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援助中心”。中心所设的“陶老师热线”,24小时接听来自全市中小学生的电话,为学生扫除心理障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