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社会,孤儿不孤,苦孩子也不苦,让我们轻轻告诉自己,我们虽然失去了亲人的呵护,但我们却能得到一种别样的幸福,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
8月30日上午,河北无极中学大会议室,“默涵助学金”发放仪式正在举行,即将升入大学三年级的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刘默涵,以亲身经历鼓励母校有困难的同学
自强不息阳光下的女孩更灿烂
刘默涵出生在无极县东辛庄村,10多年前父亲病逝,母亲忧劳成疾,带着她和妹妹靠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亲戚朋友的接济度日。高中三年,学校减免了她的学杂费,老师和同学们也给了她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她纯真的心灵受到了人间真情阳光的沐浴。
2003年,刘默涵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高兴之余,一笔数额不菲的学杂费却让她颇伤脑筋。困难时刻,河北省福彩中心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刘默涵得到了福彩中心3000元的一次性资助。开学那天,当她把学费、住宿费和其他费用都交齐后,就只剩70元钱了。为了省钱,她每天早晨只喝2角钱的小米粥,午饭就吃1元钱的面条。这位女孩暗下决心,自强自立解决生计问题。
她利用周末到博物馆做解说员,白天紧张工作,晚上顾不上回宿舍又匆匆赶去做家教。骑车返回的路上,寒风冷冷地打在脸上,灌进衣服里,嗓子痛得直冒火……生活的艰辛没能磨掉她坚强的意志。第一个月,她挣得900元钱,寒假回家,她已有了些积蓄,不仅给妈妈拿回去1800元,还给每个亲戚都买了小礼物。渐渐摆脱困境的刘默涵,谢绝了一位热心李叔叔每月300元的继续资助。第二学期,她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
满腔热忱我要为困难同学做点事
在社会关爱和勤奋自强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刘默涵,时刻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在寻找回报社会、帮助别人的机会。2004年8月,为鼓励“寒门兄妹”直面生活,发愤图强,她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发表在《燕赵都市报》上:
“困境中的兄弟姐妹,我曾跟你们一样贫寒,但我每天都是快乐的,在同学中间,我从不认为自己短一节儿,也从没有自卑过什么。我没有在过生日的时候,请大家吃饭;遇到班里一些高消费活动,我有时还不参加。可是我用我的人格,我的才智,赢得了我的尊严。我只有1.57米,但我可以在校运会上拿5000米长跑的第六名;我不到20岁,但我靠自己的社会阅历在社团活动中大显身手;我不请客吃饭,但我以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每一位同学;我很穷,但我是班里惟一一个自己养活自己的人。你们同样可以做得更好,只要你们努力……”
这不是刘默涵的自我表白,这是一位备受爱心滋润从而又滋生出更大爱心的强者的呼唤!
暑假回家,刘默涵听妹妹讲一个叫红霞的同学,母亲去世早,父亲患有脑血栓,家境非常贫困,这位同学省吃俭用的情形一如刘默涵当年。
刘默涵进入北大后,常有人邀她和同学去做知识讲座,在勤工俭学的同时,也教会许多小同学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刘默涵决定,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今年假期在县里举办讲座,筹措资金创立“默涵助学金”,帮助红霞这样的困难学生。她的想法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母校的大力支持。
讲座采用收门票的方式(贫困生免票),很受学生和家长们欢迎,原计划三场的讲座后来不得不增为五场,场场座无虚席。两个月内,“默涵助学金”已筹集12700元,除门票收入外还有不少各界的捐款。有四名困难同学通过“默涵助学金”牵线搭桥得到热心人士长期资助。刘默涵在北大的同学也在电话中表示,如果需要他们帮忙,打个招呼当即行动。
发放完首笔助学金,刘默涵返回北大继续学业,她说,暑假虽然结束了,但自己的助学计划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