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经过近10年的建设已经形成科研实力雄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特色
在努力发掘学生的数学潜质,培养数学基础扎实的数学研究人才,以及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和各
这个培养方案的核心是针对不同人才对数学知识体系不同的需要,在打好数学基础的前提下,提供了三个不同的培养模式:基础研究型模式、数学应用模式和师范教育模式,既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又为理科基地班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扎实的数学基础。
基地统一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专业的基础课,打破专业界限,信息专业一、二年级的优秀学生可以进入理科基地班学习,允许学生在数学系内部转专业,相互选修课程。这些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不同专业之间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涉及基础理论、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控制、计算机软件等7个系列的选修课,进一步体现“分层次”教育的思想,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基地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实践能力主要通过课外学习小组,数学学习园地、数学建模竞赛和学生科研基金来实现。在低年级,主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学习小组,到了高年级,设立学生科研项目,为理科基地的学生参加科研提供了舞台。这项措施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还为北大、清华等名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生生源。
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从1998年开始,数学系承担了多个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如高教司项目“分层次”教学研究等,这些项目与基地的建设相互促进,为提升基地的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作出了贡献,教学改革的成果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近年来,数学系获得各类市级以上教学、教材奖十几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两项,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一项,宝钢优秀教学奖一项。而且数学系的两门最重要的基础课“高等代数”与“数学分析”在2003年荣获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2004年“数学分析”又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专业课程“近世代数”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基地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0年以来,数学系教师根据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和理科基地建设的需要,编写出版了近30本各类教材。这些教材都有鲜明的特色,其中有的是经过修订的传统优秀教材,如《数学分析》(第三版)等;有的是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的,如《高等代数和解析几何》;有的是根据理科基地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编写的,如《数学分析选论》等;也有的是为新课程开设编写的,如《Latex入门与提高》等。这些教材的出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基地逐步建立了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主要有三个部分,由“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多媒体与课件制作”等直接实验课程、各类数学课程中穿插的实验以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构成。
“数学实验”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编写了教材《数学实验教程》。“数学建模”课程先后出版了三本教材《数学建模》(1997年),《数学建模简明教程》(2002年),《数学建模方法》(2003年)。《多媒体与课件制作》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技能,修读过这门课程的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毕业实习也从单纯的教育实习,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如计算机软件公司、金融证券单位、企事业单位等。由于实习的多样化,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也扩大了,现在涉及应用型问题越来越多。这些变化给学生带来了活力,同时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
师资队伍建设
基地科研实力强,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基地教师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四等奖1项,陈省身数学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3项,还有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等奖励十余项。2003年以来,更是有最新的科研成果发表在世界数学最顶级的杂志《AnnalsofMathematics》和《InventionsofMathematics》上。近年来基地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2002年至今,引进年轻的优秀人才15名,其中教授6名。基地现有专任教师74名,其中教授23名,博士生导师22名,教授、副教授年龄在50岁以下的超过60%。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和职称分布都比较合理。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基地还注意继承和发扬数学系重视教学的优良传统,通过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帮助、敦促青年教师用一到二年过教学关,三到五年成为合格的好教师,培育了一支以全国模范教师为代表的既有现代教育理念、又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受到广大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队伍,建成了以国家精品课程、理科基地名牌课程为品牌的优质课程体系。
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为基础数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基地将更有效地利用这个机遇,为数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