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主要的政治功能和政党特性,而在参政议政中建言立论,既是民主党派政治功能发挥的水平体现,也是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特性要求。纵观《中国发展》近五年的文章不难看出,参政议政和建言立论始终是杂志的基本宗旨和突出特色。
从2001年开始,《中国发展》至少有十余个主题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重大政策的创制直接相关。比如,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十年、绿色GDP、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环境伦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公共危机管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建设节约型社会,等等。《中国发展》并不局限于一般性理论研讨,也不只是满足于各种调研的实证分析,而是侧重于结合实际对有关这些问题的政策进行针对性分析和创制。这样,尽管文章作者并不都是民主党派的成员,但都在《中国发展》的引导下自觉参与到参政议政的工作中来了。
2001年底,在有关“三农”问题的讨论中,《中国发展》重点组织编发了有关协调和创制新型城乡关系的文章,其中,由致公党成员以专项课题形式发表的文章明确提出,必须为城乡协调发展建立统筹机制;2002年和2003年,在一直延续的可持续发展栏目中,着重组织编发了关于实施循环经济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地区的研讨文章,其中不乏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操作方案。
创新发展与发展创新的良性互动既是《中国发展》的质量特征,也是这个杂志的运作特征。那么,《中国发展》又是如何运作各种办刊要素,使之在创新发展与发展创新的良性互动意义上成为其办刊特色的呢?
在我看来,《中国发展》的主要做法是用它的办刊宗旨来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积极性。事实上,每一种期刊都有自己的栏目导向和审稿标准,《中国发展》的特殊之处在于,在构成杂志运作的诸多功能性要素中,它的办刊宗旨要求栏目导向和审稿标准都能够体现创新地发展和发展中创新的原则。《中国发展》一直注重有目的、有选择地组织调研课题并利用其成果。这一点,从我们对杂志刊出文章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中国发展》通过某种平台或论坛的搭建来聚合创新和发展要素,而这个平台或论坛,又成为杂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资源。这样的做法之所以成为《中国发展》的创新特征,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刊登的报告和文章能够直接为事关发展的某项政策服务。
(本文作者系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