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转轨实践的启示

2005-10-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桂田 我有话说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代,经济类学科越来越成为社会科学学科门类中的“显学”、“热门”。然而,面对千万莘莘学子为取得在这类学科的学习机会而展开的白热化竞争,在这类学科中的“职业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在的学科之所以成为“显学”、“热门”,并不是因为它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其它社会科学,并不
在于我们向社会提供了多少“有效供给”,而是在于经济发展实践对它产生的巨大“需求”。客观地说,虽然在改革开放26年中,经济类学科建设和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经济类学科发展进程与经济发展进程的不匹配,经济类学科的改革进程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同步,经济类学科“有效供给”的严重不足,仍然是我们面对的现实。即使是作为经济类学科发展基础的理论经济学,如何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什么样的经济理论基础,还属于争论中的命题。对于这一凝重的命题,迄今为止,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何对待已有的理论体系框架?处在经济转型阶段的中国理论经济学科应如何建设?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某些启示。

第一,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表明,与同期处于转轨阶段的国家相比较,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之所以在一些方面显得相对有绩效并展示出鲜明的特点,根本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它所产生相对有绩效的领域,没有简单地套用现有的某种模式或照搬某种已有的理论,而是针对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此对应地,能够有效解释和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经济学,不可能从简单照抄、照搬某种现有的理论体系中形成。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应以解释和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迄今为止,不存在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供我们照搬、照用。

第二,向市场经济转轨目标的确立、多种所有制竞争格局的形成等等,与重新认识和界定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初级阶段理论)有根本性的关系。与此相对应,理论经济学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更是处在初级阶段。现有的多种理论体系的共存发展,用不同的范式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处于初级阶段的经济现象、百家争鸣地探讨解决纷繁复杂且多变的经济问题的对策,不仅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局限于“现代”与“传统”、“正统”与“异端”“理论体系”层面的争论,不仅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而且会将学科的建设仅仅局限在这种争论层面上。因为在“理论体系”层面的论争,既难证伪又不易证实。

第三,在中国26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渐进式的改革开放路径,绝大多数领域的改革和开放,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多重过渡模式,在不同地方,可以采取不同的试验。虽然存在“一刀切”,但相对有绩效的改革,还是体现在多种试验上,例如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试验。通过试验和各种模式的比较,总结经验,然后推广。从这一经验得到的启示是,中国数百所高校的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不宜“一刀切”。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安排等方面,容许试验,形成特色,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第四,在稳定、发展和改革三者间相机抉择,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掌控全局的成功经验。与此相对应,理论经济学学科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不仅应该从中得到启示,而且要服从这种大局。学科建设上的分歧,仅仅属于学科建设本身的讨论,超越学术研究的层面将可能冲击大局,也会伤害学科建设本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