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明史研究的新收获

2005-10-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田澍 我有话说
由中国明史学会、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和青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不久前先后在兰州和西宁两地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180余名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明代西北及明代其他问题研究”。在与会者提交的140余篇论文中,内容涉及明代政
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此次会议的特点是对以前较少或未曾涉及的一些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新的创获。

第一,明代区域史研究。长期以来,明史学界对区域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对其他区域史的研究较弱。而此次学术讨论会研究明代西北地区历史的相关论文多达30余篇,内容涉及明代西北的防御体系、明代西北稀有少数民族的形成、明朝与蒙古的关系、明朝对西北的开发、明代西北与其他地区的联系等诸多方面。研究者除西北学者以外,东部的学者也对明代西北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新的探讨。与会者认为,区域史的研究必须与全国史研究相结合,要从全国史角度研究区域史,要用区域史的研究成果来补充和丰富全国史。如此,方能推动中国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第二,明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传统明代史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主要关注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倭寇、传教士与士大夫的关系等问题,多强调明朝前期的强大和中后期外部势力的侵略和渗透,而对明朝主动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方面的研究则相对不足。此次讨论会有一组论文较集中地对明朝认知外部世界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颇有新意。如李小林《浅论明朝人认知日本的局限性》一文认为,明朝人突破了以往主要由政府垄断记述日本国情的传统,纷纷私撰有关日本情况的书籍,达数十种之多,其范围之广泛、内容之详尽都是空前的,但由于缺乏主观能动性、认知途径不畅通以及华尊夷卑观念的影响,明朝人对日本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乃至错误。庞乃明《明人佛郎机观初探》一文梳理了明朝士大夫对佛郎机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体现了明朝人对欧洲认识程度的提高,但其认识仍然是肤浅的和模糊的。特别是由于明朝自恃强大,与欧洲没有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没有掌握佛郎机语言文字,所以就不可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和足够的信息。谢贵安《明代西器东传及社会影响》一文通过对西方物质文明成果在明代的输入和使用,认为其对明代士大夫的视野和文化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又因为西器的自身缺陷及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限制了其在明朝的传播。相反,16―17世纪西方传教士、商人、士兵、官吏等来到中国,对明朝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并通过报告、著作、书信、地图等手段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观点和思路对今后明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具有较大的启迪意义,对人们深刻理解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层次原因也有新的启示。

第三,明代思想文化的研究。与会者提交的思想文化方面的论文较多,且大多关注思想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如金其桢的《略论明代东林学派的实学思想体系》、蒋明宏的《东林学风与明清苏南望族》、张宪博的《吴应箕实政思想略论》、马雪芹、李强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浅论潘季驯的为政思想》、李少波的《顾炎武政治思想的成就及其内在缺陷》等文,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明代经世致用之学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体现,新意颇多。杨正泰的《明代人文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明代人文旅游资源的内容、保护现状、破坏原因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并呼吁加大对明代历史文化遗存如故宫、长城、大运河、蓬莱水城、高邮孟城驿、刘基墓、海瑞墓、各地的明王府、沈万三故宅等地的保护力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