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一直想要加强素质教育,但究竟怎么搞,不甚了了。日前,看到一个中学生写的《我在美国上中学》、《美国高中作业》等系列书,觉得眼前一亮,似有所悟。书里以现身说法,具体详细地介绍了美国中学从初
中一年级到高中即将毕业直至如何迈进大学这一完整的过程,原汁原味、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美国素质教育是怎样进行的。美国的中学老师采取的是启发式、引导式教学,风格各异,不以统一教案为范式,教学计划、教材选用、课程进度以及让学生掌握哪些东西全都各行其是。这有些像我国大学的执教方式。教学效果用不着担心,校方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便可以评价其优劣。他们的教与学都是探究性的,老师指导学生与现实社会科技发展及即时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密切联系,让学生独立发展、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意识,使之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者进入初中的第一堂课是英语,相当于中国的语文,开篇就讲各民族的伟大诗人,讲诗的形式、风格、感官形象、修辞手法等。上艺术课,老师不讲而让学生讲,每一个学生自选一位世界大师,自行调查这些画家的艺术风格,轮流给全班同学作报告,讲述画家的代表作及其艺术风格,之后,再给同学们布置作业,当堂模仿大师的特点作画。音乐课,学生可以在管乐乐队、管弦乐队、合唱队、音乐探险4种课里任选一门。上历史课,内容学的是中世纪史,老师先讲解这段历史的主要战争、人物、事件,紧接着就让学生各自研究一位中世纪的人物,要到图书馆做3天资料查询工作,并且再用4天时间把材料组织起来,放到展览板上准备展览。在科学课里,学习关于树和植物的内容,老师让学生以采集树叶的方式了解植物世界。地理课上,自选中国和美国地理比较并作演讲报告。高中期间,他们可选择的课有300多种,如果还不能满足的话,便可以免费到大学选课。以上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到中美基础教育的一些差别,我们无意说谁好谁坏,只是求得在教育改革中多一点思路。比如:
在分数和能力的关系上,高分低能不受欢迎已成共识,但如何培养出高分高能的人才,经验不多。从上述教学方式来看,美国中学非常重视分数,但却不以分数一锤定音,高分仅仅是优秀学生的前提,而不是全部,他们看中整体素质高的人,而且,采取了许多饶有兴趣的方法来培养这样的人。
在教学方法上,是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还是鼓励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学以致用,这个问题意见也较一致,但实际操作当中有折扣。我们并非不及美国人聪明,问题出在观念上。以人为本,大概遗漏了学生,起码没把学生当作独立人格来尊重,认为他们是幼稚的孩子,一切都要听大人的,其实很多无形中扼杀了难以计量的创新因素。青少年的好奇心很大,求知欲很强,潜力很深广,不去发挥他们的这些优势,硬置之于那一亩三分地里,面对一些庄稼锄过来锄过去,岂不误人子弟吗?他们能不厌倦吗?美国中学生的学习时间一点不比中国学生少,作业多得惊人,可学生感兴趣,自己是在创造,不是把课文抄几遍。由此而产生的老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也应当正常化,美国中学老师邀请学生家长来校观摩自己孩子的成就,无论孩子能力大小,一家人其乐融融,都觉得自豪。
总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在理论上讲,皆认可前者,而实践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恐怕主要担心搞素质教育会降低了升学率。上述教育教学理念可以打消这种顾虑。马克思早就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方针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怎样具体实施,多年来没找到合适的方法,上述内容给了我们一些启发。作者现在即将高中毕业,正申请入大学,他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名牌大学录取的不是分数,而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