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做自然文化遗产的忠实保护者

2005-10-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谢凝高 我有话说
拜读了报告文学《峨眉天下秀》,感到马元祝同志在保护峨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付出了极大心血,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不简单,不容易,令人感佩。

农耕时代的文人喜欢游览名山大川,工业文明时期的都市人更是把观赏风景名胜当成时尚,这充分表明,随着科学的

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地发展和深化。

我国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源于农耕文明时代的名山大川。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的祭祀活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也许是名人游览名山大川审美活动的最早记录。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尤其是唐宋以来,山水审美,已成为名山的重要功能。东汉末年,道教的创立,佛教的传入,对名山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宗教活动逐渐成为名山的重要功能。

名山大川不仅是审美对象,而且具有山水文化的创作体验功能。源于名山胜水的山水画、山水游记、山水园林等山水文学艺术,哺育了华夏子孙爱江山、爱祖国的崇高精神。山水名胜不仅给人以灵感和情感,而且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功能。

在农耕文明时代,天下名山的人工建设,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始终强调以自然为主,融于自然,点缀得宜,不掩其胜。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性相对减弱,掠夺性的开发和对大自然的破坏也日趋严重。1872年,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在美国诞生。一位美国政治家说:“如果说美国对世界文明作过贡献的话,恐怕最大的就是设立国家公园的创建了。”

面对地球村的绿色家园日益受到的严重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公约的形式联合全世界的力量,来保护全球最珍贵的遗产,保护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1982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的国家公园,至今已经有177处,不到国土面积的1%。其中绝大部分是历史上的名山大川。

国家风景区的建立,标志着工业文明时代的人与自然关系从农耕时代的感性阶段进入了理性阶段,取代了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精神关系中的感性关系,是名山风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告诉人们,要重视保护原生自然本底,突出风景名胜的科研、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使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成为种子资源库、自然博物馆、生态实验室和环境教育课堂,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限制游人及其服务设施的数量,使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建立在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之上。

国家风景名胜区是国土环境中价值最高的自然文化遗产,是祖国壮丽河山的缩影,国土景观的精华,是具有保护性、公益性、展示性和传世性的人类瑰宝。近年来,部分地区的部分决策者,或者是出于无知,或者是急于出“政绩”,错误地把风景名胜区定位成“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开发区”,把保护性变成了开发性,公益性变成了公司私有性,展示性变成了经营性,甚至出现了变相出让风景资源及土地的现象。

自然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一旦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必然导致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风景区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下降,严重破坏风景原作,损害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造成无法恢复的生态灾难。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保护、管理、建设、规划风景名胜的第一线,有像马元祝同志这样一批呕心沥血,为保护国家风景名胜区默默奋斗着的风景人。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科学规划,狠抓管理,真心实意地解决好景区原住农民的温饱问题,严格履行国家和人民赋予保护管理建设风景名胜区的光荣职责,坚定不移地做自然文化遗产的忠实保护者。

宣传他们的事迹,就是宣传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的现代文明理念。无论是政府部门的决策者还是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者,无论是一般游客还是普通公民,都应当深刻认识保护国家风景名胜的重大意义,自觉负起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责任,从理念、体制、立法、舆论等多方面入手,切实做好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省、市领导在马元祝(左一)的陪同下视察峨眉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