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东道主效应”谈全运会的“金牌观”

2005-10-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殷燕召 我有话说
这里有一组有意思的数据:第八届全运会在上海举办,当时上海获得42枚金牌位居金牌榜第一,而广东获得24.5枚金牌是金牌榜第四名,江苏则以23枚金牌的成绩位居金牌榜第五;第九届全运会在广东举办,于是广东以69.5枚金牌的绝对优势位居金牌榜第一,而上海仅获29.5枚金牌排名金牌榜第四,江苏依旧以24.5枚金牌保持住金牌榜第五的位
置;第十届全运会在江苏已经激战过半,截止到记者发稿,江苏以53枚金牌的优异表现在金牌榜排名第一,广东获得40枚金牌排名金牌榜第二,而上海获20枚金牌排名金牌榜第七。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全运会历史上,东道主往往能成为金牌最大的赢家。

不可否认,上海、广东、江苏三地的体育实力都很强。作为全运会东道主,多拿金牌争得荣誉的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况且尽管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东道主获得金牌最终靠的还是实力。为了保证获得好成绩,各个东道主对在自家门口举办的那届全运会也都是全力投入。以十运会为例,在这个全运会周期内,江苏在参赛方面的经费投入达到9000万元,比九运会时增加了50%。江苏体育部门在运动队训练条件、器材保证上更是有求必应,仅器材进口总额就达到1500万元。这么巨大的投入当然会在成绩上收到回报。

然而,“东道主效应”成就的金牌第一,是否就说明体育实力真正的增强呢?从以往的情况看,一旦东道主失去了主人的身份,在全运会上金牌数量也会随之下降,可见金牌第一的成绩对东道主来说,“面子”的价值更多一些。

其实类似的情况也不只发生在东道主身上。参加全运会的各个代表团,几乎都把金牌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四年来体育工作是否取得进步的硬指标。这样,就使全运会形成了一种“唯金牌论”的观点。官员、教练、运动员在比赛中都有巨大的压力。记者在采访中曾看到:某运动员由于意外失手,丢掉了本应该赢得的金牌,就痛哭失声。而教练员则在一旁长吁短叹。前来督战的代表团负责人更是神情黯然地离去……由于金牌涉及的利益巨大,本来纯粹的竞技比赛也出现了许多违背体育精神的现象。

全运会的初衷是利用举国体制,将中国选手的智慧与力量凝聚在一起,争取在世界赛场尤其是奥运会上释放出来为国争光。全运会的金牌,并不是各地方代表团相互攀比的“政绩工程”。只有淡化金牌意识,全运会才能起到发现人才、锻炼队伍,积累经验的作用。正所谓“金牌诚宝贵、银铜价也高,赛场勇拼搏、人人称英豪”。

即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需要一种正确的“金牌观”。一位采访了6届奥运会的老记者说,在奥运会上,东道主的金牌增长数与名誉评价度成反比。凡东道主金牌增加不多的,其组织工作却赢得好评如潮;凡是东道主金牌猛增的,外界的整体评价却颇有微词。江苏在办十运会,北京要办奥运会,但东道主多得金牌与运动会是否圆满、东道主能否赢得上佳口碑并无必然联系。

的确,作为奥运会预演的十运会,更应是一次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国家体育综合实力的展示,这个意义远比某个省份拿到了多少金牌大得多。全运会在倡导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的同时,更要铭记顾拜旦的另一句名言:“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