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改革的关键期
张卓元说,此次中央的《建议》将计划改为规划,一字之变,意味着中央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新形势,在规划思想方面的重大转变。原来指令性计划时代过去了,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性、前瞻性、宏观性问题,需要指导性规划。原来指令性计划是靠层层下达、层层分解去实施,而规划指标则是通过方针政策和经济手段、经济杠杆去落实的。因此,规划中关键不在于有无指标,而在于指标是怎样实现的。指导性指标要靠深化改革和实施恰当的政策去实现。现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今年又是改革年,中央正大力推动各项改革。股权分置改革、银行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都在进一步推进。“十一五”期间,这些改革将续继深化,其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改革涉及的利益矛盾越来越尖锐,改革的阻力也较大,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更艰难。特别是政府改革、垄断行业改革更是难上难。因此,“十一五”期间是改革攻坚期。攻坚成功,就能“苦尽甘来”,体制机制理顺了,中国经济就能更加顺利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期
作为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张卓元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从1990年的5%上升到这两年的5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从资源投入与产出比看,2004年,我国GDP按当时汇率计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了全国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31%的煤炭、30%的钢材。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要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转变增长方式这个问题就显得更紧迫了。“十一五”期间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尤为关键。
张卓元进一步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央提出的《建议》强调,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确定“十一五”的经济增长目标时,《建议》特地提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张卓元说,“十一五”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全社会的努力,我国将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的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技术进步支撑的经济增长转变,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流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型转变,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