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林耀基:永不停歇的“采矿大师”

2005-1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闯 素描作者:郭红松 我有话说
在中国音乐界,人们把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研室主任林耀基称作“采矿大师”。从1980年起,他的学生不断在世界级小提琴比赛中获奖,光金牌就拿了13枚。小提琴界获国际大奖的中国学生,90%是他调教出来的。有人说,林耀
基是“冠军教授”。

中央音乐学院一间普通的琴房里,林耀基正在给他的学生上课。整个暑假,他基本上没有休息。在出席若干活动、积极准备将在青岛举行的国际小提琴大赛的同时,他还要抽出时间给学生上课。琴房壁上悬挂着几幅书法作品,墙边靠着书桌,看上去更像是书房。林耀基坐在沙发里,随着琴声挥舞双手。“你要学会欣赏音乐”,他对学生说,“要从容,在音乐里呼吸”。

外行也能听懂林耀基的课,而且听得很有兴味。在课上,他讲的都是音乐,似乎又尽是音乐之外的东西。学生的弓子没用好,他说,应该让弓子“滑翔”,就像打台球,球进洞了,竿子不能进去;学生的节奏快了,他告诉学生:“累了可以喘口气,你是可以在音乐里面休息的”;学生在表演中出了小动作,他又说:“把多余的都去掉,人越活多余的东西越多,胆固醇啦、脂肪啦……”

林耀基师从中国第一代小提琴大师马思聪。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前苏联小提琴家扬格列维奇就预言:林耀基将给中国的小提琴教育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与很多音乐教师不同,林耀基在课上并不总是给学生讲“技术”,课里课外,他更多地给学生传授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音乐让我的精神得到满足,在我年纪大的时候,走不动的时候,音乐还在我的脑子里面神游。”他要求学生“把我们的灵魂升华,把技术踩在脚下给我用”。他对学生说“音乐跟技术不是一回事,音乐包括技术,但是技术不能包括音乐”。他告诫学生,不能让脑子跟在手的后面。“我得奖的学生几乎没有手慢的”,他说,但是在教学中,他却总是强调“慢练、轻拉、快改”。他告诉学生,“快”是弓子快,不是人快,如同上山,马快而山不动,“京剧不是也讲究‘紧打慢唱’嘛。”

林耀基是广东人,至今保持着“喝早茶”的习惯。不同的是,他的早茶往往要请上几位同事一起喝,其中,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李光华、文学教授方承国是他座上的常客。他们在一起无所不谈,融汇文史,纵横中外,常常碰撞出出人意外的奇思妙想。几十年的“早茶”,让林耀基的目光优游于小提琴与民乐、文学、哲学、美学之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对他的小提琴教学有着意想不到的滋养。他说:“我有三个老师,大自然、生活和同行。”尽管小提琴是纯西方的东西,但林耀基硬是从中总结出一系列适合中国人学习的规律。他具有科学性、哲理性和独特性的教学方法获得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他说,小提琴就是“4根弦一张弓子,是身外之物,要用它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他总结出的一整套学琴口诀在没有汇编成书前,就已在很多学习小提琴的学生中传抄,成书后更为众多学生、家长所珍视。不少学琴的孩子都会背:“内心唱歌率两手,两手顺从跟着走,基本要求匀准美,胆大心细精益求。”

在即将于青岛举行的国际小提琴比赛上,林耀基作评委会主席,将与中外众多小提琴名家一起,指点青年选手,选拔音乐才俊。1980年,他的学生胡坤在芬兰西贝柳斯国际音乐大赛上获得第五名,实现了中国小提琴手在国际大赛上“零的实破”。当时,11月的芬兰正在下雪,不比赛的时候,林耀基就替胡坤拿着小提琴,“我怕他一摔跤,麻烦了。”从那时起,林耀基爱学生就是出了名的。几十年来,“用心教学生”已经溶入到他自觉的意识之中,他用行动告诉学生:“向大自然探索,在音乐中感悟人生,就会寻找到更多的爱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