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历史与现代和谐相处

2005-11-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杜弋鹏 我有话说
作为首都的中心区之一,东城区是北京市文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共有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27个,其中国家级、市级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历史文化保护区约占全区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善待昨天:以严肃态度还原历史

灰砖,灰瓦,灰墙……古香古色延伸1000多米直抵雄伟的钟鼓楼。

这就是刚刚整治完成的鼓楼东大街。有关专家说,鼓楼东大街整治工程是东城区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的又一成功尝试。

鼓楼东大街的整治坚持“修旧如故”的方式,最终达到基本恢复原貌。所谓“修旧如故”,鼓楼东大街环境整治方案的总建筑师林楠解释说:“修旧如旧与修旧如故的区别在于,修旧如旧的含义是把现在已经旧了的东西按照现在的原样保护起来,而修旧如故则是根据其文化特点和文化内涵恢复其最初的面目,修旧如故可以采用新技术对已经破损的部分进行复原。”

鼓楼东大街整治首先考虑的是解决视觉污染和影响风貌的现状问题。在整治过程中,私搭乱建的建筑被一一清除,并将除电车供电线路以外的空架线全部移入地下,同时新增了排污管线,并对原有的地下污水沟进行了疏通。不仅如此,整治工作对一个台阶、一个广告牌、一个电源插座都做了具体的细化,并将这些设施辅以朴素、简单的传统元素,充分满足了人们的视觉感受。

着眼明天:让历史文化代代相传

面对东城区那些曾经有过不凡的辉煌而今天渐成文物的建筑,东城区领导们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明天我们还能给子孙留下些什么?

“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既是对历史、对未来的负责,也是对如何更好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考和落实。也就是在那时,东城区下决心要出一部全面、准确、详实介绍东城区文物古迹的历史参考文献书,而且要让这部书成为今后东城区风貌保护的依据。这也是东城区在风貌保护方面建立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体现。

历经三年多时间,《东华图志》终于编著完成。全书40余万言,收纳了近现代照片1000多张,历史地图13张,平面图246张,位置图139张,实测图816幅……书中不仅展现了东城区的历史变迁,同时也记录了在东城范围内有据可考的史迹2000余处,介绍重要文物古迹400余项,收录了介绍东城史迹变迁的文史资料37篇。专家们赞扬这部书具有极强的知识性、科学性和可读性,可以说既是学术专著,又是一部大型工具书,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有关专家对这部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部书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部‘图志’,书中既有图又有志,而且这里的图不仅仅是照片的图,还有测绘图和原来的平面图,并通过志的形式记录了历史的遗迹,从而大大提高了它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把握今天:保护北京历史文化与改善人居环境并举

始建于元代的玉河,北段分布有重要的历史遗存建筑,传统建筑以清代风格为主,主要为传统四合院民居,并穿插着寺庙建筑。区内大部分建筑格局仍保持传统院落,特别是南区建筑格局更为完整。街巷状况、道路的名称、位置、走向、宽度基本延续了原有的历史文脉。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高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极差的建筑质量使得现状是人居环境质量过差;道路狭窄、零乱,市政设施简陋,几乎无消防设施,交通、市政条件不具备现代城市功能;历史遗存建筑未得到较好保护,传统河道的填埋割断了城市历史脉络,传统风貌遭到极严重破坏。

东城区将在恢复传统水系的基础上,坚持有效保护原则,通过保护历史文化要素如古河、古桥、古寺庙、胡同、传统四合院和恢复水系,疏散人口、改善危旧房屋、引入市政,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消除安全隐患。

在保证原社区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东城区从降低人口密度,改善人居环境入手,逐渐将三分之二的人口外迁,从而使该地区的人口密度由7.5人/百平方米降至2.5人/百平方米,院内建筑密度由90%降至60%,使人们的居住质量和传统风貌得以延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