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海在胸中澎湃

2005-1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邬大光、王瑛慧 本报记者马跃华 我有话说
随着2003年金秋厦门大学漳州校区顺利竣工,厦门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跨海大学。蔚蓝的海浪日夜在厦门大学校园中自由地澎湃,奔腾不息。

厦门大学已有80多年历史,在建校之初就把“国际化”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之一,《厦门大学校旨》明确提出:“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厦门大学的广阔

视野,强大的包容性,厦大人的开放进取意识,多年来备受赞誉。一位厦大教师说:“开放创新精神已经融入厦大人的每个细胞和每滴血液。”

重点学科为教学发展助力

厦门大学勇于创新,注重学科建设,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引领和开创了一批新学科和新专业。上个世纪30年代,在林文庆校长的领导下,学校就已经建设成为具有19个系,涵盖文、理、法、商、教育、工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艰苦的抗战时期,在校长萨本栋的苦心经营下,保留了文、理、法、商等优势学科,发展了工科,将学校的学科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此外,在50年代初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校长王亚南精心保留了一批年青的学科骨干,拓展了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如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研究、部门经济学研究等,为日后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厦门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1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65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5个。

在巩固基础和优势学科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厦门大学以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为契机,按照“巩固传统、加强应用、注重前沿、发挥优势、综合交叉、文理渗透”的原则,积极培植和优先发展一批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不断加强对学校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使本科专业由原来的62个调整为53个。近几年,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现有条件,又增设了17个新的专业。目前,学校有本科专业70个,涵盖了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哲学、法学、医学等9大学科门类,使基础学科提高水平、高新学科迅速发展、应用学科更具活力,形成文科与理工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协调发展,有力地推动学校本科教学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厦门大学紧紧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要求,以教学运行机制及其配套改革作为突破口,在本科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并取得累累硕果。自2001年以来,学校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评选中,共获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今年有14门课程被推荐参评国家精品课程;福建省精品课程28门,福建省精品课程立项项目44项。此外,学校还有教育部理科基地名牌课程8门;福建省优秀主干课程39门。自2002年以来,全校共出版教材314部;在国家“十五”优秀教材评选中,学校有7部教材获奖;16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17部教材列入“高等学校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出版计划”。

特色文化为教学质量注入活力

大学人才培养既体现于有形的课堂教学活动,也蕴含于无形的教学环境及校风、学风建设之中。厦门大学注意把办学理念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既是对大学理想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大学精神。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学校匠心独具地把这种思想铭刻于校舍之上,像“群贤”、“敬贤”、“囊荧”、“映雪”、“博学”、“笃行”无不体现于此,从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景观。同时,在84年的历史长河中,厦门大学涌现出一批爱国爱校的先驱,学校注重这些内容在学生中的教育作用,在校内相继建起了陈嘉庚纪念馆和雕塑、罗扬才烈士陵园、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遗址、萨本栋陵园、鲁迅雕塑、王亚南雕塑等,组织编写了《走近陈景润》系列丛书;2000年4月,又把闽西长汀旧校址修葺一新,成为学校的教育基地。在每年的校庆活动和新生入学中,学校以本校的历史素材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思想提炼为独具特色的“四种精神”,即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抗战时内迁闽西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陈景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爱国爱校的热情,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同时,也使置身于厦大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强不息”的气息。

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增强社团活动吸引力,通过社团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厦门大学丰富广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厦门大学活跃着88个社团,涵盖科技学术、社会实践、文娱艺术、体育健身等四个方面,他们广泛开展各类讲座、培训和竞赛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的氛围,并且影响力和水平日益提高,获得多个全国性奖项,如:绿野协会获得环保类的全球性奖项――地球奖,管理学社被评为“全国高校特色社团”等。此外,迎新晚会、元旦晚会、校庆艺术节、周末文化广场等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还积极参加校外各类文体比赛,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互动,2004年5月,学生艺术团舞蹈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汇演;辩论队多次参加各类辩论赛。

多年来,厦门大学认真挖掘校园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校园科技文化品牌,实施校园精品活动工程,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促进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为提高教学质量注入活力。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为龙头,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学术氛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创业计划竞赛,五届学生科技学术节,开办了一系列专题学术讲座和沙龙活动。2004年还成功承办了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自2002年以来,厦大先后组织学生195人次,参加了135次国家级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其中,获一等奖(含金奖)20次,二等奖(含银奖)32次,三等奖(含铜奖)17次,鼓励奖66次,并连续三年6次获得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颁发的“挑战杯高校优秀组织奖”。

名师为教学成果提供保障

厦门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年轻教师引进力度,改善学历、年龄结构,加强培养,打造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为教学转化科研成果不断深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近年来,学校又以“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更加合理,呈现良好发展趋势。同时,厦门大学从政策导向、制度保障等多层面多角度,强化广大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治教和教书育人的思想意识,不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制定了《厦门大学教学基本规范》、《厦门大学教书育人工作条例》等制度文件,促使教师教学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的同时,强化了教师的岗位责任意识,形成了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老教授的带头表率和传帮带作用,带动年轻教师全面进步和提高;完善激励竞争机制,通过“厦门大学教学名师奖”、“厦门大学优秀教师”、“师德之星”和校庆教学评奖等教学奖励,评选一批在教学工作第一线辛勤耕耘的优秀教师,大力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在教师当中营造一种崇尚教学、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取消职称评定,实行岗位聘任制是厦门大学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一个重要举措。厦门大学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设置岗位,从而使厦大教师不再为评定职称所累,更能专心参与科研课题,推动新学科发展。而在此前,厦大在人才培养上也实行了一系列特殊的改革――“风险投资”,即在学校评定同意后,给5年时间,让他们专心去搞自己的研究。此外,在我国高校,一般只有正教授才能担任博导,而厦大从去年开始突破这一限制,推行新的博导遴选制度。厦大新的遴选标准规定,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教学与科研成果特别突出,所培养的硕士生质量优秀,且是所在博士点的学术骨干,符合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条件,都可以自由申报参加博导岗位评审。开放灵活的人才管理方式,正使厦大一大批骨干迅速显露头角,使厦大的学术气氛更加浓厚。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来提升高质量的本科教学,科研的优势转化成为教学优势,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优势。厦门大学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水平提高,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明显。学校主讲教师都主持或承担科研项目,都有科研论文发表或学术著作出版。近3年,全校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50项,主持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86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9747篇,教学研究论文488篇;出版著作653部,教材314部。学校教师非常注重将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提高创新能力。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大赛上,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王承远以自主开发的成果“PST冲床安全保护器”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同时,该产品申请了两项国家使用新型专利,其中一项“快速电磁制动器”已获得专利,另一项“基于光感的PLC人体信号识别电路”已获得受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