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河南大学紧紧抓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新的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河南大学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一、紧紧把握河南大学发展的历史契机
近百年来,河南大学向社会输送各类专门人才30多万,为中华文明传承,为我国、尤其中原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如范文澜、冯友兰、罗章龙、罗廷光、嵇文甫、任访秋等在此任教。培育了大批诸如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邓拓、白寿彝、赵九章、周而复、马可等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或社会活动家。目前,学校拥有文、历、哲、经、管、法、理、工、医、教育十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培养完备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一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基础较雄厚、特色较鲜明,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是河南省文化底蕴最为丰厚、办学资源最为优良的高校之一。
目前,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河南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两所高校之一,全力支持河南大学的建设发展。2000年7月,经河南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原河南大学、开封医专、开封师专合并组建新的河南大学。2003年制定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和2004年召开的全省高教工作、人才工作、科技工作会议上,都进一步提出了“尽快把河南大学建成全国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我校按照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科学论证,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2004年召开的校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学校今后20年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经过将近10年的努力,到河南大学建校一百年之际,使我校的人才培育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国际教育化程度得到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基础更加稳固,跻身全国先进大学行列;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前后,把我校建设成为文理学科基础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大学,实现建设全国一流的宏伟目标。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河南大学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首先,学校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时刻激励着广大师生励精图治、勇往直前。其次,学校拥有宝贵的智力资源。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目前拥有了一支思想好、素质高、作风硬的管理队伍和一支敬业精神强、学历层次高、学术水平高的实力雄厚的学术团队。最后,学校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现代化的办学设施,珍藏了一大批宝贵的文物、史料。河南大学近代优秀建筑群富有特色,可以说是一座地上博物馆。办学条件优越,学校目前校区总面积3600余亩,老校区庄严肃穆,富有厚重感,新校区则整洁明净,富有时代感。所有这些都为学校进一步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探索河南大学独特的发展之路
在新形势下,如何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促进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创建全国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而且必须作出回答的重大问题。经过广泛论证,深入思考,河南大学党政领导班子对学校新的办学思路达成共识,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动员和凝聚全校师生紧紧把握有利的发展契机,积极探索河南大学独特的发展之路,做到“学科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靓校、环境美校”,力争在各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学科立校完善学科建设新格局。学科是学校的基础,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是承载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平台。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地方院校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立足校内学科优势,把握科技发展动态,根据社会需求导向,面向社会实现高位嫁接,走出一条快速扩展而又注重内涵的发展道路。为此,河南大学坚持“加强基础,发展优势,支持新兴,重视交叉,协调发展,办出特色”的学科建设原则,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其一,学校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其二,充分发挥院系学科建设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各个学院不断凝炼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发展特色,逐渐形成“拳头”学科,积极扩大影响,进入重点建设行列。其三,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学科建设积极性,明确重点,突出特色,实施分层次推进的发展战略,重点支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带头人,力求在重点领域、专业、方向上获得突破之后,带动相关专业、学科的发展。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发展。目前,我校在中国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人文地理、中国古代史、世界史等领域继续保持很强的竞争力和较大的影响力。一批有发展前景的理工学科如高分子化学、凝聚态物理学、植物学、数学等学科,实力大大增强,并形成了鲜明特色。另外,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艺术学等特殊学科,始终保持全国同类学科中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两年来,学校实现了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2005年7月1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河南大学开始试办研究生院,实现了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的历史性突破。
人才兴校构建人才队伍新梯队。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实现高校建设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全国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人才作支撑。我校率先在全省高校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教学科研奖励力度,建立了待遇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学校专门成立了高层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项基金,实施了人才建设“立体工程”。经过几年的探索,河南大学的人才队伍由以往的点线式发展成为目前包括两院院士、黄河学者、省特聘教授、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优秀学术群体、学术骨干、教学名师在内的“宝塔型、全方位、多层次、厚基础”的高层次人才格局,为学校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学校把选拔学术骨干、组建优秀学术群体作为一种制度,以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形成群体优势,努力构建创新平台,较好地提高了学校人才的整体水平,稳定了学校人才队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注重提高现有师资水平,鼓励青年教师“拜名师,访名校”,到一些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和学习。同时,将博士后流动站作为吸引、培养、使用高层次优秀人才的高地,以提高学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
科研强校搭建科研开发新平台。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更好地实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结合点。科学研究水平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能力、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的重要尺度之一。重视科研工作,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一直是河南大学的不懈追求。在学校各方努力下,河南大学进一步挖掘资源,整合力量,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各类科研经费逐年增加,推出了一大批精品科研成果,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多年位于全省高校之首,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在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河南大学植物逆境生物学实验室”先后被确定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的高科技产品纳米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市场销路看好,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利用纳米技术对皮革、织物阻燃以及高性能装置和电子陶瓷等河南省重要的材料资源产业进行深层次升级和开发;2004年4月,武汉新兴钢筋连接技术有限公司、武汉晨鸣汉阳纸业有限公司与河南大学签订了造纸黑液资源化新技术合作协议,每年可给国家带来1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2004年12月18日,河南大学与济源市煤炭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就"可分散性纳米二氧化硅"生产技术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可实现年产值8400万元,现已投产;"劲性搅拌桩应用技术研究"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成果在南京地铁一号线珠江路车站基坑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特色靓校开创对外办学新局面。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发展竞争中,高等学校如何正确科学的定位,张扬个性,办出特色,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坚持开放性办学是河南大学自身的特色,更是优势。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这种前瞻开放、面向世界的办学精神薪火相传。新河大成立后,学校领导班子认为,要大力拓展办学空间,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国际化程度,争取逐步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办学格局,提升河南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两年前,河南大学成功举办了第九届“合作与分享――亚太大学校长论坛”。如今,河南大学是河南省唯一被邀加入国际大学联合会的学校,又是国际技术大学联合会理事单位、亚太大学联合会的中国代表学校。2003年8月,国家汉语水平考试考点(HSK)落户河南大学,这些都为提高河南大学国际化程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今,河南大学对外合作办学项目越来越多,办学水平逐日提高。国际教育学院的成立为更多河大人走向世界,更多国外留学生走进河南大学构建了平台。
环境美校描绘校园环境新画卷。良好的校园环境会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濡染和熏陶。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是校园文化的物化形态,它构筑并丰富着校园的审美空间,传递着大学精神的韵律。多年来,河南大学坚持立足本校实际,依托厚重文化底蕴,充分挖掘优势资源,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如今,“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校训,“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催人奋进的校歌,令人肃然起敬的塑像,象征河大发展史的近代建筑群共同营造了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明伦校区古今相通、中外兼容的建筑艺术特点与学校教育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着重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新校区的规划设计方案则突破了传统校园那种注重终极完整规划的定式,将校区规划为一个不断生长的动态发展过程。整个设计规划特点鲜明,空间序列建筑以人为本,功能分区合理,交通布局新颖、便捷,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了舒适、和谐、典雅的环境。根据规划,学校将进一步美化校园,校园景致将和铁塔、城墙相互融合,增添无穷魅力。
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要把实现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转化为加快学校发展的实际成果,其困难之多,其任务之重,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知不足而改进,知落后而奋进,努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辨证统一,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时所要树立的一种哲学观。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本”。要把它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真正体现尊重人、理解人、解放人、发展人;要把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把握规律性,符合人性的发展要求,充分体现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把它作为一种行为目标,致力于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地方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但是在全国高校竞争过程中,更多地还是要靠学校自己开拓创新,激发和释放内在活力,提高和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河南大学历来就有前瞻开放、开拓创新的优良办学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在继承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兴开拓之风,行创新之路,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开创性思路都活跃起来,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性力量都凝聚起来,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要自觉学习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管理经验,并根据国情和校情,创造性地运用到学校建设发展的具体工作上来。要在工作创新中,努力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办出特色,以理念的创新去推动机制的创新,以机制的创新推动具体工作环节的创新,以此使整个学校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范文澜先生有句名言“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成为众多河南大学学人的座右铭。“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这是河南大学在抗战流亡时期的精神写照。这些都说明了河南大学人有求真务实的作风。河南大学要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必须继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求河南大学实际之真,务河南大学发展之实,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更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上,放在解决师生切身利益的实际工作上。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改进机关作风,努力推进学校民主管理,提高学校科学管理水平,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回顾过去,成绩显著,但感慨万千。河南大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战乱的苦痛,经受颠簸流离、辗转办学的折磨,但她没有沉落,并在挫折和磨难中成长、壮大。展望未来,困难之多,但充满希望。目前,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河大人正以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投身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征程中,我们相信,创建全国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