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建设,关键是加快经济发展。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哈尔滨来说,谋划民生大计,第一位的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富裕群众。据哈尔滨统计部门介绍,今年1至9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25.6亿元,同比增长14.2%,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400元,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251元,同比增长3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4.3个百分点。经济的发展给就业和再就业人员提供了机会,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1.28万人,为年计划的112.8%,其中“4050”人员就业1.99万人。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培训2.1万人。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新增11.3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160.64万人,新增10.2万人。
和谐社会的建设,应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相信和依靠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集聚到建设和谐社会上来。哈尔滨各级党委重点推行了党务公开,凡是群众关心的党内热点问题,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滋生腐败、引发不公的事项,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都利用新闻媒体等方式进行公开。政府重点在行政、执法单位大厅和公共场所设置电子触摸屏,公开重大政务活动、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和公务服务内容,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
对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组织居民代表与有关的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对话,共同协商解决。
和谐社会的建设,着力点在民风。优良的民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必须把引导民风、优化民风摆在重要位置。在开展“城市精神”大讨论中,哈尔滨市民们,纷纷以人民来信、上网点击、撰写文章等形式积极参与。哈尔滨人“十大陋习”、“十大美德”和“城市精神”,成为市民们讨论的焦点。在讨论中,市民们逐渐认识到自觉改正陋习,弘扬美德,树立良好的民风,要从自身和身边事做起。审视和反思自身存在的陋习,市民们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今年6月8日,高考第二天的清晨,一场大雨使主干道交通严重拥堵,众多考生和家长因无法及时赶到考场而焦急万分。危急中,哈尔滨交通广播电台主持人提出“让考生车先行”的建议,一时间数千辆车齐齐地停靠在路边,让出一条条畅通无阻的“考生通道”。半个月后的中考,一辆辆挂着“免费送中考”牌子的出租车穿行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