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放获取是科学家的责任

2005-1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启恒 我有话说

 

胡启恒自动控制技术专家。1934年6月生于北京,1963年于原苏联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我国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领域最早的探索者之一。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开放获取(OpenAccess)指科学研究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免费地供公众自由获取。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促进科技信息广泛、公共地获取,国际学术界提出了开放获取的要求,许多国家的科研资助和教育机构也制定了相应的推动政策。2004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分别签署了《柏林宣言》,表明中国科学界支持开放获取的态度。从中国的国情和科学发展实际来看,推动开放获取、建立新的学术交流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价格上涨不利于开放获取

一项对美国期刊价格的调查表明,在平均通货膨胀率为3.1%的情况下,过去16年里,期刊的订购价格平均增长了9.5%。图书馆的订购经费无论如何都赶不上这样的恶性增长。在学术信息的出版量按指数增长的同时,科研人员可以获取的学术信息资源大幅度减少。

我们知道,科研人员需要通过科学文献了解同行的研究进展,需要通过传递科学论文获得同行的认可,而价格飞涨的商业化期刊对学术信息的垄断和对学术传播的阻碍,大大限制了科研成果得到传播和认可的机会,大大限制了同行交流、合作的机会。

中国的优秀科技成果多数选择在国外商业性学术期刊发表,此举往往使知识产权落到出版商手里,使这些由国家公共投资产生的科研成果成为国外出版商索取高额利润的独占资产。这就将科学研究推入一个尴尬境地:为了能让科研成果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利用,我们把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的最好的科研成果交了出去,结果当自己需要使用时,却要交上一笔使用费,甚至很多时候碍于价格无法获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机构和一位科研人员而言,如果在国外发表的研究成果自己不能拥有,必然造成学术成果的流失,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科技遗产的保护和传播,给国家利益带来重大损失。

高涨的期刊和数据库价格也将社会公众挡在了科学的大门外。几年前,中国购买了国外某著名科学期刊的网络版使用权,面向全体国民开放,科学的智慧通过网络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迅速传播: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一名中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通过网络方便地打开该期刊的主页,了解生命起源的种种新理论;东北的一位老农在孙子的帮助下,通过该期刊主页,看看水稻基因是咋一回事,能给种植带来多大收成。遗憾的是,由于价格暴涨,中国无力再购买这种高质高价期刊的网络版,新疆的中学生、东北的农民再也无法亲近这份期刊了。

科学家应该支持开放获取

开放获取是科学的内在理念。如今,世界各个科研机构均设置开放研究实验室,接收和派遣访问学者,依托网络建立各种学术交流平台……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开放获取的理念。

开放获取是每一个科学家的责任。科学研究成果的意义在于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在于变成社会集体智慧和能力的一个部分。科学家应该保证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成为社会公共知识资产的一个部分,保证社会能够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提升整个国民素质,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自由、方便地利用这些科学成果。

开放获取在中国刚刚起步,大多数科研人员对此了解不多。实际上,参与、推动开放获取,不仅是科研人员的道义与责任,也符合科研人员的实际利益。首先,开放获取可以使科研人员的作品被更广泛地传播、引用,提高文章的利用程度和影响因子。其次,开放获取与知识产权并不冲突。开放获取在促进信息传播、保护公众投资者权利的同时,也注意采取多种措施保护作品传播中作者的权利。再次,开放获取也不影响学术期刊的质量。2004年10月的一份相关分析报告显示,SCI收录的所有开放获取期刊中,有15种开放获取期刊的影响因子位于所属学科的前10%。

全社会参与并推动开放获取

开放获取不仅是一个概念或一句口号,它应该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我希望全国科研机构及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一起推动我国开放获取事业的发展。具体建议如下:1、了解开放获取对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意义,以及对科研活动和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作用;2、宣传开放获取的理念,支持科学家参与开放获取;3、将已出版的所有学术文章存入可以开放获取的存储库,支持成果的开放获取;4、签订论文发表协议时,要求保留作者本人将论文存储到开放获取存储库的权利;5、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文章,推动开放获取期刊提高质量;6、开放在研和已研的项目网站;7、支持所在机构建立开放获取的机构存储库;8、支持和推动自己所在期刊执行开放获取政策;9、利用自己在专业学会的影响力推动学术期刊实行开放获取。

同时,我也希望政府和有关科研管理部门制订国家和机构的开放获取政策,凡是由国家科研经费资助完成的科研成果在发表后规定时间内存入开放获取的存储库;改革现行科研评价体系,将开放获取期刊纳入科研评价之列,鼓励科研人员在相应的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文章,允许使用科研经费支付发表费用;支持科技期刊作为开放获取期刊的试点,不断扩大开放获取期刊的数量,扩大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