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健消费观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它的形成和确立不仅受到医疗保健消费特殊性的制约,而且与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在我国新型医疗保健消费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医疗保健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具有特殊性:身体相对健康,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大,使之觉得所需解决的主要矛盾还不是健康问题,缺乏维护健康的紧迫感;经济尚未独立,依靠家庭或助学基金维持学业,缺钱投入医疗保健;处于学生向独立主宰自身行为的社会角色的转变时期,各种压力接踵而至,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对健康的渴求。这一系列因素使大学生对医疗保健消费的观点、看法和态度,与客观需要产生差异。
医疗保健消费已出现全球化趋势,医疗消费和健康投资已成为全球性热点,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医疗保健消费投入和医疗保健消费观念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居民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仅占GDP的0.8%,与发达国家的5-7%以及美国的13-15%相差甚远。在医疗保健消费观念方面,新加坡、南非和美国都在倡导“健康账户”,由国家为民众开设医疗储蓄账户,民众像存退休金一样,年轻力壮时就开始存钱到这个账户,并享有税收优惠,将来可以用作各种医疗、健康甚至养老支出,以免因为没钱而牺牲健康。在2003年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春季会议上,世界银行说,如果要缩小全球的贫富差距,一定要注意健康方面的投资与花费,因为贫富差距的另一方面就是健康差距。我国长期重治轻防,对“健康即财富”认识不足,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政府对医疗费用投入不够,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不健全。在敦促国家改革现行医疗卫生体制,加大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的同时,作为健康主体的个人,确立正确的医疗保健消费观有助于将积极主动的态度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行为。大学生作为国民中的优秀分子,应成为科学观念的倡导者。因而,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医疗保健消费观念已成为社会的要求。
随着医疗费用的增长、学生人数的增加,自1953年起开始实施的高校公费医疗制度已不合时宜。每当大学生患上重大疾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寻求社会的资助,常见的措施就是呼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仁爱之心,可是募捐的运行情况具有不确定性,究竟能募集多少款,所募款项能否支付高额医疗费用,这都是未知数。
在人们传统观念里,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身体健康,发病几率小。事实并非如此。武汉高校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大重病正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存在着极大的隐患。这一现状让人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在校大学生,培育其科学的医疗保健消费观已显得迫在眉睫。
大学生正处于健康投资最有利的年龄段,落实预防为主,树立预防重于治疗的健康观念,很大程度上源自他们对医疗保健消费的认识,源自科学的医疗保健消费观的指导。在日常消费活动中,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多元的,他们不会单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消费的内容和方式,总会受着价值观念、经济状况、支付能力、个人性格的影响。大学生这一群体医疗保健消费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他们的医疗保健消费观念对整个社会这一观念的形成和完善有很大影响。大学生经济不独立,且绝大部分经济来源于家庭,又多用于维持正常生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大学生可自主支配货币的增多,货币的投向则会体现他们以怎样的消费观为指导。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增加理性消费,自觉地把医疗保健消费与自身经济状况联系起来,考虑日常的消费是否合理、营养搭配是否科学、生活方式是否健康等,为个人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而确立科学的医疗保健消费观将终生受益。
大学要培养人才,更要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才。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健康”概念是指“健全的躯体、健康的心理和与社会有良好适应的状态”,即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目前,高校更多地注重成才教育,对健康教育尤其是健康观念培育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何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高校尚缺乏深入研究和积极的应对措施;对大学生医疗保健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研究更显不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较多,对如何树立医疗保健消费观教育较少。因此,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医疗保健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科学的医疗保健消费观念,应是高校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要承担起民族复兴大业,就必须有科学的医疗保健消费观,而不是怀着侥幸和等、靠、要的心理来对待健康,要以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厅、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