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十周年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2005-12-0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十年来,“三下乡”活动已成为各有关部门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重大决策的有效举措,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党中央领导同志的
充分肯定;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日前,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中宣部等十四部委在河北衡水联合召开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十周年工作座谈会,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研究部署工作。本报今天刊发座谈会部分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努力构建和谐农村

湖南省委宣传部

近年来,按照中宣部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湖南实际,我省深入扎实地开展“三下乡”活动,出现了认识越来越高、思路越来越明、机制越来越活、影响越来越广的趋势,收到了社会肯定、基层欢迎、农民高兴、部门满意的效果。

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1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突出位置。结合前段工作实践,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我们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抓好今后的“三下乡”工作。

一是争取一个纳入。这就是争取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做工作。通过多方努力,与“三下乡”工作密切联系的县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以资助乡镇文化站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湘西文化扶贫工程等,都有望纳入我省“十一五”的“笼子”,从而使这一块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是组织两大活动。这就是组织好今冬明春的集中示范活动和2006年“三下乡”春节慰问活动。

三是明确三级目标。这就是根据“三下乡”常下乡的要求,制定县、乡、村三级在文化建设上的具体目标,并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这一目标。县级的目标是“一二一一”,即每个县城建好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建好“两馆”即文化馆、图书馆,建好一个剧团、一个文化广场;乡镇一级的目标是“一站六有”,即要建一个文化站,有报刊亭,有书店,有图书室,有电视站,有电影队,有业余剧团;村一级的目标是“一室一场”,即要有一个文化活动室(或图书室),有一个篮球场。

四是实施四项工程。这就是,继续实施“基层文化扶持工程”,逐步使全省所有县级以上剧团都有流动舞台车,并完善政府买单送戏下乡制度;继续实施“万村报栏工程”,使全省所有村逐步普及报栏;实施“村村通”二期工程,使广播电视向自然村延伸,不断增加覆盖面;实施“湘西地区乡镇文化扶贫工程”,实现5年内在湘西地区新建、改造或购建698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乡镇宣传文化活动中心的目标。为此省里将投入5584万元(每个资助8万元),县、乡自筹资金2094万元。

五是完善五个机制。首先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将“三下乡”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巩固“变部门抓为党委政府抓”的态势。其次是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制度,促使各级政府将“三下乡”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特别是保证“政府买单、群众看戏”、配送流动舞台车、建设乡镇文化站的经费。三是完善人才培训机制,一方面加强对“三下乡”服务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基层文化科技卫生工作者的培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不断提高他们吸纳、消化“三下乡”成果的能力。四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是巩固三个“上”“下”挂钩的做法,实行城市医务人员定期到农村基层服务制度,实行城市文艺团体每年三分之一时间下农村演出制度,实行城市科研部门和单位定点进行科技对口扶贫制度,等等。最后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主要是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三下乡”工作;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上下乡”服务;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研究制定一个比较全面的“三下乡”工作办法。

创新载体打造品牌

广东省委宣传部

我省的“三下乡”活动注重在创新载体和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如“三农书系、情系三农”、“科普快车山区行”、“健康直通车”、“四通五改六进村”、“农村妇女科技直通车”以及“南粤锦绣工程”、“十百千万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程”等,已成为广受农村欢迎的品牌项目。这些项目符合农村实际,得民心、顺民意,符合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通过创新载体,打造品牌,我们着力抓好“四个结合”,努力为全省农民奔康致富服务。一是把“三下乡”活动与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结合起来;二是把“三下乡”活动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把“三下乡”活动与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四是把“三下乡”活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十年间,“三下乡”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文化下乡活动有声有色,好戏连台,丰富了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据统计,十年来,全省下乡放映电影110.21万场,观众达1.18亿多人次;送戏下乡70.57万场;送书下乡超过3万次,参加人员达14.74万人,销售和捐赠图书2300万册,价值近2.5亿元。在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中,注重文艺骨干培训和文化阵地建设。十年来,培训了农村文艺骨干220.36万名,建设村级(含自然村)文体活动室60310个,为全面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技下乡活动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基层第一线,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有效增长,适时提供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促进农民增收。据统计,十年来,全省科技人员下乡超过100万人次,送科技录像带150.18万盘,送科技资料9500.72万份,办科技大集23.3万场,办科技培训班8.1万期,培训农民3220万人次,并形成了一支“能扎根、留得住、带不走、全天候”的农村基层技术服务队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三、采取“卫生下乡,进村入户”的办法,使卫生下乡工作扎实开展。据统计,十年来,全省共捐送医疗器械、药品达2.63亿多元,帮助5.26万个(次)医院(卫生院)进行技术改造,大大改善山区医院和卫生院的医疗条件;举办培训班7.4万期,培训农村医务人员223万名,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组织下乡医疗队5.5万支,诊治农民群众1550多万名,发放健康教育资料780万份,使农民直接得到实惠,大大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

十年来,我们还在建立“三下乡”活动长效机制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是建立“三下乡”工作领导小组。省、市、县三级分别成立了“三下乡”活动领导小组,由党委分管领导和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切实加强对“三下乡”工作的领导。二是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组织十四个成员单位定期研究部署“三下乡”工作,形成强大的合力。三是建立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在拟定方案和项目时,注意横向沟通和上下联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三下乡”活动资源。四是建立“三下乡”活动市场化机制。为拓宽“三下乡”渠道,探索繁荣群众文化的新途径,我省东莞、茂名等市推出“政府搭台、企业买单、群众看戏”的新举措,形成企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良性互动态势。目前,一个条块结合、分工负责、上下联动、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确保了我省“三下乡”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关键要留下一支不走的队伍

河北省衡水市委

衡水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近70%的人口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始终把“三下乡”摆在党委、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送建结合、重在扎根”的原则,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全市“三下乡”工作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三下乡”活动之初,我们依靠大范围、高密度的集中活动迅速打开了局面、形成了声势,得到了社会认可、农民认同。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感到,单纯依靠“送”,难以从根本上适应农村发展需要,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要确保“三下乡”常抓常新、取得实效,关键要留下一支不走的队伍。

为此,我们经过深入思考,率先提出了把“三下乡”变成“三扎根”的工作思路,强调建立一套机制,使专业技术人员常在乡;培养一批农民骨干,引导农民自己教育自己;建设一批设施,夯实农村文化科技卫生阵地;发展一批基地和中介服务组织,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在具体工作中,着力推进“五个转变”:在活动时间上,由“常下乡”向“常在乡”转变;在活动内容上,由单纯自上而下的“送”,转变为“送"“建”结合,以“扎根”为主;在工作摆布上,由部门行为转变为全局工作;在工作方式上,由注重集中活动转变为规范化制度化的经常性抓手;在工作特点上,由小范围的试点和受益人群,转变为由骨干队伍和示范基地带动广大农民受益。工作理念、工作思路的创新,为“三下乡”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夯实了基础、提供了动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强调扶人为要,扶志为先,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作为“三下乡”活动的根本点,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一是以先进的文化引领农民。我们在开展经常性文化下乡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了“百村万户宣传文化示范工程”,重点建设了500个文化示范村,培育了10000个文化中心户。我们把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作为“三下乡”的重要内容,强调文化设施建设与农村发展规划上同步、建设上靠前、标准上求高,通过部门包村、对口帮扶等形式,全市114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文化站和新华书店发行网点,8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广播室、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把先进文化传播阵地建在农民的家门口,使先进文化掌握了更多的农民群众。二是以城市的思想观念转变农民。我们充分发挥“三下乡”的桥梁作用,积极用城市的先进思想观念和生活理念辐射农村、影响农民。在给农民经常性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的基础上,注重把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生态环保等知识一并送到农民手中。各部门下乡帮村不仅帮项目、帮资金,更注重帮思想、帮观念,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大力推进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文化“六进村”和“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厨),引导农民群众摒弃生活陋习,根治农村“五乱”,使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走进千家万户。三是以大规模培训提升农民。我们以“科技扎根”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农村科技带头人培训工程”,通过组建“专家服务团”、实施“科技服务直通车”工程以及农闲季节办班、农忙季节到田间地头现场讲解等方式,大规模培训农民,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提高了致富能力。目前,全市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村村有政策法律明白人,户户有科技当家人。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三下乡”

辽宁省沈阳市委

据统计,截止到去年年底,沈阳市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实现增加值108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57%;企业数量近4万户,而且门类齐全。为使民营企业参与“三下乡”活动的愿望、能力和需求,转化为参与“三下乡”活动的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着重在“思想发动、项目牵动、机制推动、舆论促动、典型带动”上下了功夫。

借鉴我市2003年“项目年”建设的启发,我们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三下乡”活动中,专门设立了“五个一百”项目,即建立百座阅报栏(科普画廊)、举办百场科技讲座、赠送百套体育器材、建立和完善百个图书阅览室和为百名贫困农民患者进行义务诊治。在确定项目之后,我们又通过媒体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招募中,共有65家企业申报了186个项目,赢得了民营企业参与“三下乡”活动的“开门红”。尤其是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在申报“五个一百”项目的同时,拓展申报领域,签定了与农业、农村、农民密切相关的新项目,一时间民营企业活跃在农村,使更多的乡镇村成为他们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实践基地和发展产业的创业基地。

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三下乡”过程中,我们还立足处理好“送与导”、“送与用”、“送与建”、“送与教”、“送与取”五大基本的关系,积极探索建立了“政府引导、共建互动、政策扶植、评价创新、综合奖励”等五大机制,促进“三下乡”活动的持续深入。比如,我们在市级文明单位评比中,重点向民营企业倾斜,今年首次达到15%;在参与村镇环境整治中,制定了财政投入与民营企业投资配比的优惠政策,其中,燃气改造、文化设施、体育器材等项目的投资配比政策都非常优惠;对参与“三下乡”活动的民营企业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广告宣传优惠;还专门设立了民营企业参与“三下乡”的奖励机制,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五个一百”项目落实,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带动和提升了整个民营企业参与“三下乡”活动的工作水平。比如,辽中县九星集团成为全方位、多角度参与“三下乡”的典型经验,法库县文成企业集团出资为村屯整体改造、修建农民致富路的典型做法,沈阳振浩集团在全市农村建立10所希望小学的典型事迹,沈阳万胜灯会通过产业带动,打造知名品牌的典型案例,沈阳恒泰鞋业园依托中国鞋城投资创办了“中国沈阳鞋业园”,园区内建立起了80多家小型鞋类生产企业典型效应。我们一是利用各种形式及时进行宣传,二是采取现场拉练的形式,广泛推广,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通过一年来的工作,我市民营企业共投资建设文化广场达17个,建立阅报栏35块,赠送体育器材26套,修建光彩小学73所,举办科技讲座60余场,民营企业文化广场巡回演出近百场,培训农民1848人次,免费诊治了96名贫困农民患者。其中,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兴华中医院就为其结对子的贫困农民赵殿军实施了“肩背部巨大脂肪瘤”的切除手术,如今赵殿军已病情痊愈。沈阳市中医脉管炎病医院由刘凤义院长亲自带队,到康平县关家屯村为农民进行义务诊治,给患有下肢动脉闭塞症准备进行截肢手术的沈洪涛诊查后,刘风义院长说:“病人可以不截肢,中药就可以治好”,并表示负责全部医药费,直到治好到止,同时赠送了近2万元的药品,沈洪涛万分感激,眼含热泪说:“城市医生免费为我治病,我的健康有了保障,生活也就有了奔头”。在百村环境整治中,仅民营企业就参与建设整治了136个村,建成14个秸秆气化站,4000多户农民受益。民营企业参与“三下乡”活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认可,农民欢迎,农村发展。

大力实施百姓科技户户通

山东省东营市委

农民致富,最盼科技。但是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推广,普遍面临进村入户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确保科技下乡天天下,2003年以来,东营市委、市政府实施百姓科技户户通工程,积极探索建设科技下乡长效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民办公助、资源整合、系统集成”的原则,编织“以农业科技信息协会为龙头,以立体化科技信息传播网络为载体,以百姓科技使者为纽带,以百名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为支撑,以广大农民会员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机制为动力”的科技下乡服务体系。市里共投入科技三项经费和财政支农资金200万元,使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为构建一张科技下乡组织网络,农业科技信息协会发挥了“龙头”作用,在全市建立了“市有协会总部,乡有科技使者,村有协会会员”的组织网络。他们通过开展读报有奖、有奖征文、年会抽奖等活动,引导农民踊跃参与集体活动。农民加入协会不收会费,只需填写一张生产生活信息调查表。入会后,获取科技信息报不收费、接收科技短信不收费、参加科技培训不收费、发布供求信息不收费。

东营还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1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依托高校院所,利用市县科技人员,挖掘当地乡土人才,共遴选出了120名专家,建立了百名农业专家咨询队伍。专家咨询队伍分为省部级、市级、基层三个层面。省部级专家主要面向各级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和市县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专家论坛、科技顾问、科技挂职、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形式,为政府、企业涉农决策提供服务。市级专家通过远程可视系统、科技下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形式,为农业企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基层专家主要是现场指导,市农业科技信息协会将他们的住址、电话和所熟悉的专业等情况通过报纸、网站、语音查询等形式提供给广大农户,使农户在有技术需求时,可以快速地就近找到专家。基层“乡土专家”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与农民会员联系密切,指导意见操作性强,深受群众信赖。

百姓科技户户通工程在实践中取得了多赢效果。一是“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疏通了高等院校、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的联系渠道,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有效地推广和使用。两年来,市科技部门组织协调有关专家参与了全市棉花、牧草、冬枣、桑蚕、花卉、水产养殖、奶牛饲养等产业的技术指导,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6项,每年可新增效益2.6亿元。二是促进了农业增收,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两年来,全市累计组织专家1100多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627场次,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2500余人次,传播各类科技和致富信息4000多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仅推广棉花新品种、新技术一项,就使农民人均增收120元。同时,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学科学、用科学在广大农村蔚然成风。三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树立了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通过百姓使者、科技信箱、热线电话、可视化远程专家咨询系统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共同商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共同学习先进技术,共同享受致富信息,推动了农民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政府将部分科技管理权转移给协会,切实转变了职能,树立了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推动城乡卫生协调发展

重庆市卫生局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特殊城市。近年来,重庆市在“三下乡”活动中,在城市带动农村、医疗服务农民,推动城乡卫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成效,较好地实现了变“三下乡”为常下乡的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自成为直辖市以来,共向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捐赠药品及设备1019.4万元,举办培训班4157次,培训医务人员10.4万余人次,组派医疗队1893支,派出医务人员5507人,诊治农民20.8万名,免费为贫困农民实施白内障手术7655例,义诊、咨询1046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305.4万余份,援建村卫生室3426个,为基层卫生机构捐款61.6万元,

为了变“三下乡”为常下乡,真正促进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卫生支农政策措施。1998年,通过了《重庆市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条例》,明确提出建立城市医疗机构支援农村卫生事业制度。1998年8月下发了《重庆市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到县或乡卫生机构定期工作实施意见》,将职称改革工作与卫生支农工作配套进行。近年来,还分别制定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实施意见》、《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关于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2005年出台的《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决定》,特别将加强“三下乡”工作,推进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作为重要内容。

在“三下乡”工作中,我们更加注重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从加强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入手,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对全市不符合直接注册条件的10336名乡村医生开展了为期168学时的考前培训;实施了李嘉诚基金三峡库区在职医师培训项目,免费为三峡库区及贫困区县培训乡镇卫生院管理干部、临床医师、护士、预防保健和辅助科室人员等1720人;实施了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项目,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和合作医疗管理人员共17932人;建设“卫星卫生科技教育网”,开展远程乡村医生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引进和留住农村卫生人才。鼓励和动员城市医务人员到农村乡镇卫生院工作,继续实行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工资可上浮1-2级和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须到基层工作一年的做法,缓解当前农村卫生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解决其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来卫生院工作。对“老少边穷”地区卫生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给予优惠。

在工作中,我们还把“三下乡”工作项目化,以项目的有效推进来带动工作的全面发展,在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市政府“民心工程”、农村“三项建设”、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保障、贫困县医院建设、血站建设、急救医疗网络建设等项目,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设备条件,增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十五”期间,全市投入资金4.9亿元,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80余万平方米,为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装备了B超、X光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基本医疗设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仅最近两年,我们就利用国债资金1.4亿元,对19个区县(自治县、市)的327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全面建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