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巍峙,著名作曲家,前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1916年出生于江苏东台。主要作品《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从1996年起两度当选中国文联主席。 |
周老今年已经89岁,以如此的高龄,面对我这个初次登门的晚辈,他不停歇地谈了四五个小时。我原以为我的采访对象不仅是音乐家,更是正部级的文化高官,按照以往的“经验”,我应当把握分寸,准确地字斟句酌,避免“失当”。没想到周老是那样坦诚,谦和和随意,他的谈话不仅让我了解了一位文艺老战士的一生,了解了党领导的抗战文艺史和新中国的文艺事业,穿越时间和空间,徜徉在许多文艺事件的历史长河中;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一位可亲可敬可爱的老人,看到了一位永不停歇、不知“安享”为何物,依然跳动着一颗年轻的心的跋涉者的感人形象和永远的魅力。
“来自贫寒户,混迹文苑中,奔忙六十载,一个打杂工。”这是周老十年前自嘲的几句话。就是这个“打杂工”,上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文化运动,先后在戈公振、史量才、李公朴、邹韬奋这些进步文化人士、民主斗士领导下开展工作。193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作曲家,周巍峙一生谱写了大量作品。1936年谱写的《上起刺刀来》、《前线进行曲》曾广为流行,稍后的《子弟兵进行曲》是其优秀之作。他还写过歌剧《不死的老人》、《八路军和孩子》、《相信谁》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周巍峙满怀保家卫国的义愤和激情,写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首歌曲一经问世,迅速传遍了朝鲜前线和全国各地,发挥了一首歌曲巨大的历史作用。1977年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时,周巍峙在领导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创作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部作品不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广大听众,也是他对周总理深情怀念的心声,后来荣获文化部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合唱作品一等奖。
以他的才情和天赋,周巍峙本来可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但革命事业的需要把他推向了文艺事业领导者的岗位。早在1938年,周巍峙以20出头的年龄,带领西北战地服务团转战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5年多的时间中,以各种艺术形式极大地鼓舞抗日军民的抗战决心和勇气。
解放后,周巍峙先后组建了中央歌舞团、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剧院等国家级文艺院团,并担任首任团长、院长。他还先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党组书记等要职。
1964年是他难忘的一年,8月间,经周总理提议,准备以大歌舞形式表现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要在国庆15周年时作为献礼演出。为此成立了以周扬为组长的13人领导小组,周巍峙是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并任指挥组负责人。在两天时间中,他就拿出了全剧第一稿提纲,并由他定名为《东方红》。他迅速调集了全国、全军各方面优秀艺术人才,组织指挥3000多人的演出队伍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
9月15日进行了成功彩排。10月2日,《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演。国家领导人几乎全部出席,那真是盛况空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已成为不朽的红色经典。40余年后,当周老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他说:“周总理实际上是《东方红》的总导演。记忆中,周总理至少17次或亲临排练现场,或组织讨论,他为此花费的心血,他的人格魅力,都让我永远难忘!”
时隔20年后,周巍峙又领导了另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的创作,这同样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经典之作,邓小平同志观后的评价是“很好”。
周老早已从文化部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但他仍担任着中国文联主席,仍在忙着大型文化工程《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等许多工作。尽管他已不会像过去那样“起床有人催,走路有人追,吃饭有人陪(等),看戏不能推”,但人生追求决定了他永不停步。
70年,改变的是周巍峙的容颜,不能改变的是他那一颗对文艺事业永远火热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