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丁立新告诉记者,十年前,园区1000多名教师中,乡村民办教师占绝大多数,有县区级称号的教师更是屈指可数。十年后的今天,这里有省级特级教师13人、大市级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35人、县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360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7%以上。特级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比例跃居全省之首。
园区充分发挥环境和机制的优越性,千方百计吸引优秀教师,面向全国招聘了近20位优秀校长、350多名优秀教师和650多名优秀师范毕业生。先后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培养方案》、《苏州工业园区优秀教师奖励办法》,优秀教师除了发放相应的特殊岗位津贴外,还给予最高1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去年教师节更是用60万奖教金奖励了80多位优秀校长、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和优秀班主任。实施“名学校、名教师、名校长”三位一体工程,举办骨干教师研修班,通过专家指导、国外短训、课题研究、教改实践等措施,一批名教师、名校长脱颖而出。为了不断提高在职教师水平,从去年起,园区对2400多名在职教师实行假期轮训,邀请国内外教育专家上示范课、开讲座,使广大教师和干部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和教育技术方法的现代化水平有显著提高。园区还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定期组织中长期、短期,脱产或在职等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每年选派一部分教师到国外进行短期进修。
全新的用人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园区教育的“留才妙招”。园区试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轮换制,推行教师全员聘用制,建立教师“竞聘上岗、培养重点、稳定骨干、合理流动”的考核制度;推行末位淘汰制,避免出现“大锅饭”现象。逐步提高教师收入,健全能多能少、奖罚分明的弹性分配制度。帮助优秀教师解决住房租购、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使他们能安心于教育事业。健全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妥善解决年轻教师参加园区公积金以及分批解决教师购房补贴等具体问题。
实施“跨校师徒结对”促“教育均衡发展”
记者从园区教育局看到一组数据,2004年,全区共有52人次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乡镇1500多名教师中仅占4席,其余全部在开发区900名教师中产生。区镇骨干力量的强弱一看即明。
师资队伍的落差必将带来教育质量的差距。为快速缩短这条“鸿沟”,园区教育局提出了区镇联动、区域均衡发展的思路。去春,全区启动了“校际合作暨青蓝工程”,强调开发区和乡镇学校的紧密合作,优质师资可以一对一、一对N名乡镇教师“传帮带”。8所开发区学校与18所乡镇学校建立了紧密型的校际合作关系,新城花园小学和星海学校各带了五所乡镇学校,两校“师傅”有40人,“徒弟”不下60人,师徒所教学科几乎涉及了中小学的所有科目。
教育局对“师徒结对”只提原则性要求,不给“条条框框”。开放性的思路换来了结对形式的丰富性。星海学校定下了一套规矩,师傅的课题必邀徒弟参与,每学期师徒开公开课不少于2节,师傅须辅导徒弟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写一篇教育论文。逢到徒弟上公开课,一些“一带二或三”的师傅干脆召来所有的徒弟开个小型研讨会,总体思路、上课形式、课件设计在思维的碰撞中油然而生。新城花园小学校长吴云霞告诉记者,跨校师徒结对使乡镇学校的教师有了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通过学习师傅的课堂设计、教学细节,徒弟们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举着小手要求发言的学生愈来愈多,答案越来越丰富,知识的迁移能力也高了。
人才支撑,使一批以书香校园、人文学苑、双语教学、书法教学为品牌的特色学校在园区崛起。此外,民办博爱学校集特殊教育与康复医疗为―体,收治脑瘫儿童的爱心赢得社会广泛赞赏;园区一中、娄葑学校等乡镇学校的教学质量跻身于苏州市区学校“十强”。家住胜浦镇的王家祥感慨地告诉记者,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过去乡镇的老百姓大老远把孩子送到城里去念书,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读到“四星级”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