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不和”为哪般
苗美红是环翠区
其实,像这样的难题环翠区文化部门遇到得更多。每次举办全区性的文化活动,文化局、文化馆都会接到许多“走后门”的电话,有的是“托关系”想在活动中上个节目,有的是节目被筛选下来之后,打电话前来“兴师问罪”。文化局分管副局长杨玉梅告诉我们,每次举办文化活动,只要节目一定下来,她都得把手机关掉,不然到正式演出前的这段时间,一天不知能接多少个这样的电话。
其实,让王局长更为难的是区里文化馆的人手总是打不开点。每年他们都有600多人次下到基层进行文艺辅导,可还是忙不过来,有时人家请却去不了,不知不觉又把人得罪了。
“现在得罪人我们心里也高兴,高兴的是群众的文化热情高起来了。”杨局长欣慰地告诉我们,以前组织一台晚会都难,跑细了腿磨破了嘴皮子也没有单位愿出节目。现在不同了,全区光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和协会就有60多个,对环翠区来说文化不再是普及而是提高。
两夼相“争”劲头足
陶家夼和戚家夼同属竹岛办事处的两个城区村,两村之间只有一条马路相隔。两村人口接近,规模相当。有趣的是,两村不仅在经济发展上你追我赶,在文化活动中也暗暗较劲。
1997年7月,陶家夼村开始组织消夏晚会,每到周六晚上,两夼的群众全都聚拢来,像过年一样热闹。这一来,路北的戚家夼村坐不住了,没过多久他们也办起了纳凉晚会。
古装戏是戚家夼的一绝,为发展这一品牌,1999年,村里投资70多万元建起了功能齐全的戏台,这一戏种变得更活跃了。陶家夼村不甘落后,也开始培植本村的文化品牌,他们把重点放在了渔家大鼓和秧歌上,他们一下子买来18面大鼓和其他20多万元的乐器。并添置了双杠、吊环等10多种体育健身器材;戚家夼村则建起供居民休闲娱乐的水上公园。
每逢春节,陶戚两夼的文化大战更是升温,戚家夼除夕之夜搭起了舞台,170余人的演出队伍扭起了大秧歌。陶家夼居委会也不逊色,一边拉起队伍沿街巡演,一边敲锣打鼓将数十副写满祝福的大红春联贴到了辖区企业和烈军属的大门口……
通过捉对竞争,两村的文化水准都在提升,还双双成为市里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工作的典型。据介绍,在竹岛办事处,捉对较劲的除“两夼”以外还有三岛(北竹岛、南竹岛和望岛)。
学校能“养得起”作曲家
以一曲《中国娃》而家喻户晓,因一首《常回家看看》而红遍大江南北,目前仍然担任威海一中副校长的著名作曲家戚建波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成名后北京等大都市的多家著名音乐团体曾向我发出邀请,但我始终没有答应,因为是威海、是环翠区的文化舞台锻炼了我、培养了我,我也要以更多、更好、更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回报这块土地。为此,北京的朋友开玩笑说在威海、在环翠区,一家小小的学校就能‘养活’一名作曲家。”确实,环翠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舞台,培养出了越来越多颇有名气的业余文艺工作者,在他们的带动下,环翠区浓浓的文化底蕴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这些年来,仅在戚建波的熏陶和培育下,就先后有一百多名学生考入了各类艺术学校。李岚清同志曾对威海一中艺术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欣然题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贡献。”
“在环翠区,艺术教育从娃娃抓起,已成为每个学校的共识,学校每年对艺术教育的投资都占去了总体教育投资的很大一部分。”环翠区教委分管负责人告诉我们,环翠区实验中学、城里中学等大部分中小学校不仅有自己的艺术团,还相继建起了自己的电视台。
文化也出生产力
“文化与经济共荣,精神与物质同富”,这其实早已是环翠区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区委历任领导对这一问题都有深刻的认识,在他们眼里“文化体现了一个社区的内涵,文化也出生产力”。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环翠区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化建设,近年来仅在文化设施和场所建设上的投资就达3.3亿元。
文化建设树起了文明新风,带来了社会稳定,35个小区全部达到了市级“安全文明小区”标准,环翠区还连续6届蝉联“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区)”,戚家夼小区、菊花顶小区、东北村小区被评为全省“文明小区示范点”,陶家夼小区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吸引了30多户洋居民,东北村小区还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示范点。
红红火火的文化舞台早已成为环翠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个独特的新经济增长点,许多国内外客商对浓浓文化氛围中所折射出来的美丽海滨小城的风土人情难以割舍,纷纷引团前来考察洽谈投资,仅今年1―6月份环翠区就接待国内外考察团40余个。许多落户环翠区的外商直言不讳:“我们看重的就是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