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衡阳市
首先,大力改良“种”文化的土壤。从2002年开始,市、县两级先后拨出1000多万元,把农村原来闲置的小操坪、礼堂、戏台、堂屋进行改造,并添置设施,更新内容,使其成为“种”文化的“沃土”和村民的文化活动场地。其次,选择优秀文化的“种子”作为培植“种”文化的品种。该市文化部门组织专门班子,千方百计做好传承本土文化工作,将祁剧、花鼓戏、剪纸艺术、舞龙等民间广为流传、喜闻乐见的优秀品种筛选、整理。同时,积极培育好新生文化,如腰鼓、现代歌舞、庭园文化等。
衡阳市把提升文化骨干和农技“土专家”素质作为“送”文化的主要途径。近5年来,对全市1831名农村文化骨干进行脱产培训,乡村有5万多名农技“土专家”,参加了由当地科协组织的培训班,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
文化的“种籽”遍撒乡村屋场,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整体素质,而且传播了先进的科技知识,使文明的生活方式留在了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今年秋收过后,衡阳县西渡镇咸水村用半个月时间,村民自发地向传统的卫生陋习开战,高标准建好了一个自来水房、一个沼气池、一个无害化厕所、一个卫生澡堂、一个洁净猪圈,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培养了农民良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