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元1935年出生,浙江宁波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我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由于缺乏用原始创新造就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绝大部分产品的制造都在为跨国公司打工。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3.8%,而美国英特尔公司一家全年利润率为32%;韩国三星半导体公司全年利润率高达50%。这就是产业强国与消费大国、加工大国的本质区别,也是我们为何要立即抓住原始创新,造就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高新技术原始创新的主要特点
1.革命性与继承性
原始创新最显著的特征是其革命性。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发明以及半导体CPU和存储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原始创新成果的出现,对于解放生产力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对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当然,创新既是在前人成果基础上的思维,又是打破前人成果基础的思维。对已经过千百年实践考验的前人成果,必须学习和继承;而对未成定论的、有争议的、新兴的、边缘的学科或产业领域,则应积极开展原始创新活动。
2.连续性与广泛性在对客观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不断认识、挖掘的过程中,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会源源不断涌现各种原始创新,其中既包括对自然现象发展规律的研究导致的发现、对技术探索导致的发明,也涵盖了对社会现象的总结而产生的观念变革和组织活动创新。
3.独到性和超前性
只有具备独到性的原始创新才有可能发展成为核心竞争力。独到性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和标准:文化的独到性最终沉淀为经典,科技的独到性最终转化为标准和法规。
任何新生事物被人们或市场认识、接受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原始创新活动必须具备超前性。一般的基础研究要超前10年―15年左右,应用研究也要超前1年―5年左右。
4.综合性和风险性
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创新活动的综合性(集成创新)变得极为重要。在已成型的系统中,单一的原始创新固然也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在一个新构架的系统中,就需要多种原始创新,并通过集成创新形成新的产品。
创新活动蕴涵着巨大风险。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不是所有的创新活动都能取得预期成果:有些创新须经千锤百炼,有些创新则始终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关于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强国的思考
1.创新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无序的创新活动只能造成重复开发和浪费资源的恶果。2.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创新都有可能带动社会经济的变革,也有可能根据需求开辟一个崭新的市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就是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综合作用的结果。
3.多渠道筹资是达到原始创新投入阈值并保持持续投入的必要条件。要用好集成电路专项研发资金,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同时,还要通过私募、上市等融资手段扩大创新投资的来源,使企业逐步成为原始创新投资的主体。
4.原始创新活动要纳入系统工程才更有可能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今后,我们要加大设备本身研发投入的力度,在开发新的集成电路工艺和器件结构的基础上,制造与之相适应的装备。
5.建立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原始创新体系,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为实现产业发展的纵深部署而准备建设的“国家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和“集成电路产前研发联盟”,其主旨就是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和谐的创新环境。6.人才培养要实施有目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发展战略。今后,我们应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给予倾向性奖励政策,积极支持科技人员申报国家各类基金、创业项目;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保障人才按智力要素参与分配;探索引进人才的途径和政策等。
7.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与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近年来,国外大公司对国内集成电路企业发动的知识产权攻击不断发生。对此,我们要在狭缝中寻求突围的立足点,要尽快建立、健全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发明专利审批速度。
“十一五”是我国由集成电路产品消费大国向集成电路生产大国前进的五年,也是为我国今后进一步发展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我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和谐社会的氛围中,我们一定能够用集成电路创新的基石铺就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中叶实现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