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芳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918年生。曾获百花奖、金鸡特别奖。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此前张瑞芳曾拍过两部电影,其中一部是《松花江上》,这部影片虽然有一定影响,可是不能与她的话剧表演成就相比。早在“卢沟桥事变”爆发时,19岁的她就参加了“北平学生战地移动剧团”。此后在重庆,她与白杨、舒秀文、秦怡并称为话剧界的“四大名旦”。她在《屈原》中的表演,一次次激起全场“还我屈原,还我国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郭沫若有诗赠她:“凭空降谪一婵娟,笑貌声容栩栩传。赢得万千儿女泪,如君合在月中眠。”她在《家》中扮演的瑞珏,轰动重庆,一演就是几十场。解放后,她在《保尔・柯察金》中饰演冬妮娅,也赢得了好评。然而,就是这样的话剧明星演员,突然转移到了片场。
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张瑞芳几乎把全部的热情放在了电影上。那时候,哪个角色由哪个演员来扮演,全由组织安排决定。张瑞芳在《南征北战》《家》《聂耳》《大河奔流》《李双双》等影片中扮演主角,在《三年》《母亲家》等影片中扮演配角。无论演什么,张瑞芳都认真对待,想尽办法把要演的人物琢磨透。在《三八河边》中,为了演好女主角陈淑珍,她与原形陈淑珍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坚持穿着陈淑珍的衣服出现在电影里。
扮演李双双,是张瑞芳在上世纪60年代初接受的任务。张瑞芳从小生活在城市,十岁跟随革命的母亲定居北京,对农村生活并不熟悉。但张瑞芳真是把李双双演活了,让李双双的形象深入人心,她因此荣获1963年举办的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郭沫若又为她题诗道:“天衣无缝气轩昂,集体精神赖发扬,三亿神州新姐妹,人人竞学李双双。”
许多年后,张瑞芳谈起《李双双》时说:“演员也许演一辈子戏都很难出名。我是幸运的,碰到了这样一个角色。一部戏的成功是方方面面努力的结果,但演员最捡便宜,往往观众将功劳就记在了你一个人的身上。这方面我很清醒,任何荣誉都是集体的。我感谢李双双,有了她才有我今天的成就。演李双双的成功,归功于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文革”中,张瑞芳遭受了那个时期大多数演员所遭受的磨难,在牢里呆了三年。“文革”结束之初,她又重新活跃于片场,在《大河奔流》《怒吼吧,黄河》和《泉水叮咚》中扮演角色。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张瑞芳谢幕了,虽然也还有表演的机会,可她认为应该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她还有许多其他的事值得去忙。果然,她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接待外宾,看朋友送来的剧本,为来看她的朋友烧饭炒菜……
2000年,张瑞芳忙起了敬老院。她说:“老人们最知心的还是同龄人,但是现在的老人们普遍缺少这样一个环境。只有老人才能理解和懂得老人的孤独……”她办敬老院,不是做生意,只是想让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的老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家。
张瑞芳不做电影演员了,却始终没有离开过电影。一次,她和孙道临一起重看电影《家》,谁也没有说话,只一个劲地流泪。张瑞芳说:“看完电影,感觉这个影片真好,以前我们都没有认识到这部影片的价值。”张瑞芳还和一些编导筹划着,要把敬老院里老人的故事拍成情景喜剧。近来她还忙着收拾自己多年舍不得扔的资料,把它们捐赠给上海历史博物馆。
200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上海电影评论家协会向张瑞芳颁发了“上海电影杰出贡献奖”,还给了她一个大惊喜:送给她一个由888朵玫瑰花组成的生日花匾。巴金老人去世时,张瑞芳也在同一个医院住院,记者们问的最多的,是她在电影《家》里做演员的故事。
张瑞芳,这个见证了中国电影历史的老人,永远祝福着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