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以来,“学习型学校”作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重视。“学习型学校”并非教育界随意提出的一个时尚口号,也不只是特定时期的实践取向,它具有科学的内涵和丰厚的理论渊源,在
日渐广阔的实践中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需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概念梳理与理性提升。
“学习”:一个需要重新界说的概念
在日常理解中,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随着社会进步和学习功能的日益凸现,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渐趋全面深刻。今天所说的学习,包含了更多更深的内涵。
第一,传统学习忽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不是把学习者的大脑看做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而是视为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现代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主人地位和能动精神,在承认来自外部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信息浪潮所形成的学习压力的同时,更强调以自我超越的目标来激发学习者个人内在的动力,使其以创造的而非反应的观点,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态度,通过学习来积极地面对生活与生命。
第二,传统学习以知识掌握为核心,以知识记忆量为评价标准。现代学习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直接指向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意义的核心。今天的学习固然需要获取较多的信息,但重在促进学习者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重在促进学习者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向着现代人方向变化。心智模式植根于人们内心深处,是人们思考周围世界的相对稳定的方式,它决定人们的认知,影响人们的行动。现代学习重在改变落后的心智模式,实现系统思考,使人们看见相互关联而非单一的事件,看见逐渐变化的形态而非瞬间一幕。现代学习还强调学习者行为的改变,不断从现实生活的适应者转变为新生活的开创者,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不断开发出生命的意义。
第三,在现代社会,人的一生不再分为学习阶段、工作阶段与退休阶段,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个阶段的事,而是人从出生到长眠持续一生的生存方式。人的一生中,凡是为解决未来各种问题所作的准备活动,凡是能够提升精神境界的活动,都具有学习的价值,各种正规的、非正规的、非正式的学习方式都受到重视。由全体公民的学习热情、学习能力构成的“学习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学习方式也积极地影响着社会生产方式。
第四,传统学习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预设上,以收敛性思维为特征,沿着单一的进程走向终极的“标准答案”。现代学习鼓励新方法、新发现,提倡发散性、批判性、逆向性、创造性思维,鼓励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解答,沿着不同思路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第五,传统学习片面强调刻苦。学习固然需要刻苦,但若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就会走向反面。国外有关专家在调查人们对“学习”一词的联想时,发现十个频率最高的字眼竟是 枯燥、考试、家庭作业、浪费时间、惩罚、毫不相干、令人厌恶、放晚学、憎恨、恐惧。在我国,学习也每每异化为畏途,有的学生甚至从厌学沦为厌世。其实,学习是人类的天性,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泉源”。对个人而言,学习犹如探珍采宝,既具有现实的功利性价值,更具有拓展视野、丰富阅历、展现本质力量的理想价值。为此,现代学习观既倡导刻苦学习,更注重启发学习者体验蕴藏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习志趣。
综上所述,当代的学习概念的内涵已被全面刷新,它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不仅有助于个人适应未来生存和竞争,激发自身潜能,全面展示人的本质力量,而且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为社会进步、和谐铺设必由之路。
“学习型学校”:作为新型办学目标的特定内涵
学习内涵的拓展引发着办学思想的深刻变革。“学习型学校”是对传统学校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在教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具有特定内涵。
从教育学层面考察,“学习型学校”意味着学校将从以“教”为主过渡到以“学”为主,从传统的“教育机构”转变为新型的“学习机构”。
“教育”与“学习”虽有关联,也有区别。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提出 “教育”是有组织的、持续进行的并以引发学习为目的的交流。“学习”指在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技能或能力上所发生的、能保持但却不能归结于身体发育或天性行为方式发展的种种变化。显而易见,任何教育均涉及学习,而许多学习方式却不能归入教育,学习的涵盖程度远大于教育。同时,教育必须以学习为支柱,教育成效归根到底要以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来衡量,换言之,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和勤于学习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然而,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正规教育给予孩子们的恰恰是与学习对立的东西 整个教育过程充满了空洞说教和机械训练,传授的内容被局限在脱离生活的课程计划和课本之中;不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构筑意义,而是将意义强加给他们;学习内容无需通过学生的验证、实践与体验,只需死记硬背就行;生动有趣的教育过程异化成知识灌输的机械流程,滋生着怠倦、厌烦与反感;学校教育中充斥着排名次之类的过度竞争,少数优秀生是骄子,多数学生成为被遗忘和冷淡的角落,这不能不在学生之间产生一种防御惯性,影响未来的交往与合作;那些个性突出、学习方式独特的孩子,很难容于统一僵化的教育模式,常被无情地贴上“差生”、“弱智”的标签,丧失学习信心与学习热情,甚至逃离学校,再也不愿回到终身学习的链条上来。
与这样的“教育机构”截然不同,学习型学校是一个因学习而聚集的场所,根本宗旨在于培养终身学习者。在学习型学校,校长、教师本身是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的典范,并且坚定地相信所有孩子都能学得好;作为学习环境的设计人,他们将以自己的教育智慧创设让全体学生对自己的天赋价值增强信心的环境;作为学习指导者,他们将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激发多重智慧,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型学校,每一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方式都会受到肯定和尊重,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都会被激发,学生将勇于尝试了解这个经常变动的世界;学习过程处处体现出主动精神、反思精神、合作精神、创造精神,这些精神还将在学生离开学校时进一步延续,并扩散至整个学习化社会。
从管理学角度考察,学习型学校与当代先进管理理念一样,坚持以人为本,坚信人的学习本能,坚信学校活力的来源是善于学习的人。“学习型学校”与其上位概念“学习型组织”一样,其“以人为本”具体体现为坚持以个体为基础的群体人为本。由此出发,学校领导者善于将学校组织中的每个人的愿望、理想、远景整合为学校群体的“共同愿景”。由共同愿景激发出的勇气和智慧是难以估量的,因为当人们将愿景与现状相比较时,二者的差距便会在心中产生出一种“创造性张力”,即一种想要把二者合而为一以消除差距的力量―――一种自我超越的强烈愿望。自我超越的实现途径是团体学习,团体是学习的最佳单位。科学发展史乃至人类发展史的大量事实证明 合作学习具有令人吃惊的潜能,集体可以比个人更具洞察力、更聪明,团体智商可以远远大于个人智商。建立在“共同愿景”和“自我超越”基础上的团体学习,长于系统思考,惯于深度汇谈,不仅能使团体产生杰出成果,也会使个别成员成长更快。此外,学习型学校还将逐步成为“扁平式”组织,最大限度地将决策权、自主权交给广大教师。这样,群体中每一个体都必须将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有效地改善思考品质,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反过来又将使全校更加协调一致。至此,个人和组织都将不断地赢得优势,获得旺盛的生机。
作为一种崭新的办学模式,学习型学校的要义是变革。换言之,义无反顾地变革现状,才是通向学习型学校的必由之路。
办学实践 “学习型学校”理论发展与完善的根本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型学校”概念直接源于“学习型组织”的演绎,属于观念性活动的产物,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或成熟形态的学习型学校。这正如若干年前还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却先有了“社会主义”概念,也正如我们尚未建成共产主义但并不妨碍以此作为长远奋斗目标一样。作为概念,“学习型学校”先在于办学实践,表现了观念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但如果长期停留于此,那么这种先进的办学理念就难以转化为改变现实的巨大力量,自身也难以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学习型学校”这一极具时代特色的崭新概念迫切需要接受实践的验证,迫切需要在实践的滋养中获得不断丰富和创造性发展。另一方面,当代的办学实践越来越具有自觉性和创新性品质,越来越盼望先进理念的导引。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将学习型学校的理念付诸实践,使观念的存在转化为实践的存在。令人欣慰的是,“学习型学校”已开始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学校正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在江苏省,“学习型学校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两年前就被列入全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的重大课题,数十位教育专家和几十所实验学校的校长、教师踊跃参与,一批批生动活泼的研究成果正在陆续形成,对这些实践成果进行加工提炼,是当前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推动学习型学校理论和实践双向发展的重要前提。(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