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二期建设工地上的农民务工者是上亿进城农民生活的一个缩影。也许这个缩影还不那么凄凉和令人伤感。三个农民,一个理想是做中医,另一个是要开一家网吧,还有一个似乎已经踌躇满志,他当了小包工头,有了2000多块的月收入。他们和工友们很幸运,国家图书馆的有心人给他们建立了一间书刊阅览室,他们被看做
城市文化生活对进城务工农民会有很强的吸引力。文化是一整套规则,是一种生活方式。在高度专业化的城市社会里,人们被分割在不同的文化圈里,而很多共享的东西已经被货币化、市场化了。人们依靠高度分工所产生的效率而获得高收入,又依靠高收入而有能力购买市场化的文化服务。高节奏的生活频率和快速跳动的生活画面满足着青年的好奇心,吸吮着青年人的旺盛精力。这正是城市文化生活的诱人之处。很难说农村文化就一定落后,但适应变化缓慢的耕作传统所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内涵了不可触犯的清规戒律,文化服务的自给自足也注定了其内容的简陋和匮乏。于是,在城乡文化鲜明对比之下,青年必然向往城市。收入差距固然是吸引农民走向城市的力量,但即使在收入差距消失的情况下,农村青年仍然向往城市。
进城务工农民融入城市文化生活的确是一件难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付出艰辛努力。中国城市有一种根深蒂固但却又不显山露水的“单位”制度。许多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单位来提供给个人。但进城的农民务工者所在的单位却不会给农民提供这种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农民务工者的收入非常低下,甚至有大量农民务工者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作报酬,他们根本无法支付货币化的文化服务。农民务工者的劳动时间通常很长,很少享受到“双休日”闲暇,又哪有时间去领受城市文化活动?不要说他们不可能出入城市的各种高消费俱乐部,连中等收入的城市居民所拥有的文化生活也不可能享受。有人会说我国劳动市场的不均衡造成了农民务工者的工资过低、劳动时间过长,并使得农民无力享用城市文化服务。这话大抵不错,但劳动市场的供求不平衡也有体制和政府管理方面的原因。工作居住场所简陋、工资过低、劳动时间过长,这些问题难道不能通过调节劳资关系而得到改善么?我们为改善这种状况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呢?国家图书馆的举措作出了好的回答。
上亿农民务工者千里迢迢从农村跑到城市,却过着一种边缘化的生活,造成一种城市内部的“二元经济”结构,这是我们国家的独特现象。打开城市之门,消除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文化的接纳和融入是重要内容,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需要假以时日,不能一蹴而就。但这个过程还是应该尽量缩短,而缩短的速率会有多高,就看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否想出新办法并通过新的工作机制予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