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向农民投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2006-01-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执笔人:李景铭 我有话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部署,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者,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向农民投资,就是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重

要保证。

向农民投资,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我国土地资源稀缺,人均可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5,同时又人口众多,而且还将继续增加,人地关系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在这种形势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全体人民食物需求,将主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除了国家组织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外,技术应用将取决于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高素质的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强,对新技术的反映敏捷,这将加快技术扩散的速度和范围,新技术对农业的贡献将极大地提高。另外,高素质农民将形成对农业新技术要素的持续旺盛需求,刺激和诱致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明,扩大供给,从而保证农业生产长期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还面临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调整的艰巨任务,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就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对劳动力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唯有较高素质的农民才能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也才能根据市场变化适时主动地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农民是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因素,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进而决定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向农民投资,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

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体制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有其内在逻辑的自然历史过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为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转化成现实性则取决于资源要素配置效益是否能够提高,“钱”固然重要,但“人”是决定因素。只有较高素质的农民才可能提高投入产出水平,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知识化基础之上的农村社会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判断,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是同一过程中的多方向发展,必然伴随着数亿农民流向城市,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农业和农村发展更加依赖技术进步,对农民素质的要求更高;二是农民进入城市以后就不再是农民,更不应该是现在所谓的“农民工”,他(她)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就业,现代城市工业和其他产业对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较之于农业产业更高。因此,必须向农民加大投资,让农民接受较多较好的教育,给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农民素质提高了,农业和农村发展了,进城农民能在现代正规岗位比较充分的就业了,城乡差距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向农民投资,是新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农村各项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的文明是各项文明建设进程中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没有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文明建设就没有依靠;文明建设离开农民文明素质,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农村经济建设与广大农民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经济行为的自觉意识有直接关系。政治文明建设与农民的文明素质紧密相关,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是否能真正落实,取决于农民的权利意识以及正确行使权力和维护利益的途径和手段,取决于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公民意识。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和精神领域的需求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农民素质越高,精神追求的境界也就越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就越旺盛。先进文化占据了农村文化阵地,农民的科学精神才能养成,落后的、愚昧的、迷信的陈腐文化就丧失了生存的土壤,乡风民俗就会健康向上。农村文化建设不只是对文化基础设施投资,更重要的是对农民进行科技文化投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和谐社会是由农民自己主导的,人际关系的和睦、利益关系的调整、权利诉求的表达都是受农民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水平影响和决定的,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互动取决于行为参与者的知识结构、教育水平和信息加工能力,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农民人力资本积累的数量和质量基础之上的。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农民,没有新型的农民,就不可能建成新农村;没有农民的现代性,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

向农民投资,最主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学校正规教育,二是职业技能培训

首要的是要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正规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投资是各项投资中收益率最高的,尤其是在农村。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着眼,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当成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来抓,切实抓紧、抓好、抓实。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从为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真正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从源头上杜绝新文盲的再生产。国家的教育资源应向农村倾斜,一方面保普及,一方面促提高。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辍学率较高和教育质量较低,要从解决这两方面问题入手,彻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检查验收和相关统计决不能再容忍打折扣、掺水分。各高等院校要履行社会公共责任,建立长期稳定的救助机制,帮助升入大学的农村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农村家庭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情况较为严重,要重视和解决这个问题。教育公正是社会一切公正的阀门,教育机会平等是实现公民权利平等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要立足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要让农民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的适宜技术。职业技能培训还要着眼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既要抓好季节性进城务工农民的技能培训,又要有计划的对即将变为城市人口的农民进行培训,要为农民身份的改变创造就业结构改变所要求的职业技能条件。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追求的长期奋斗目标;新农村建设要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这个中心任务展开。为着这一目标和任务,要坚持不懈地向农民投资,培养和造就新农村的合格建设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