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近知、力行近仁”,一个校训激励着一所学校的发展,也成为这个学校培养学生的信条。
把理念融入实践,吉林师范大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品牌优势和鲜明的办学特色。2002年以来,吉林师范大学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凸显培养学生职业品格和职业技能品牌的特色与优势,在扎实推进本
在人文科技融合中改革教育模式
作为省属重点大学,作为承担中等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是学校多年来努力的方向。吉林师大党委书记赵淑华介绍道,着力构建以人文科技教育融合为特征的具有教师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索的教育之路。学校以综合化、高水平为导向,扶持发展人文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交融渗透,实现多学科交融,学科专业综合化。为此,学校按综合素质、学科专业、教育理论、技能及实践能力培养四大课重新设计课程结构,增加人文科学教育课程比重。将全校230多门公选课调整为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教育类、艺术类、技能类5大类,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两个专业选修系列供学生选修。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开设“生命伦理”、“物理美学”、“数学思维”等学科知识复合课程,打通文、理、工相互隔离壁垒,强调知识融合。将相关相近课程整合成“科学思维方法”、名著导读”、“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等综合课程,并列为必修课。如今,学校开设了30多个第二专业和50个辅修专业。2000年以来,全校有5000多名学生选修了第二专业,2万多学生获得了辅修证书。
该教学模式实行以来,深受学生的欢迎。已经在济南市一所重点中学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1级学生杨玉玲在大三时就拿到了第二学位法学学士学位,她深有感触地说:“学校的课程改革让我们得到了实惠,我们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又学到了许多我们想学的东西。”
在品格技能培养中实现特长发展
师范院校的学生什么样?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老师?
吉林师大紧紧抓住提高高师学生职业素质的重点,确立了学生“四实”职业品格培养和教师“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体系。
学校副校长杨景海解释说,“四实”职业品格,即朴实的职业品质,踏实的职业作风,务实的职业态度,现实的职业理想和行为取向。学校不断创新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在坚持以往“三字一话”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强调培训“五项技能”,即第一课堂教学技能、第二课堂指导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并根据专业特点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早在1992年,吉林师大就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多年来,学校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加强学生的职业品格与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在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建设上强调知识融合,注重方法贯通,实现对学生“合格+特长”培养。同时,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课前十分钟演讲”、“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与教师职业技能相关的日常培训,开展校、院、班三级竞赛活动,确保了学生从师任教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实”职业品格培养模式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它使学生专业思想更加牢固,职业价值取向更加明确,学习和研究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考研率、就业率、外语过级率逐年增加。在历届全省师范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学校一直名列前茅,1992年、1997年两次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营造育人氛围
社团红红火火,活动热热闹闹,吉林师大始终充满着活力,走在校园的学生都显示着青春的朝气。对此,校党委副书记高林波将其归结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力量”。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注重高品位。学校成立了50多个学生社团组织,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活动。一类是以提高人文素质为重点的活动,包括一年一度的文化节、艺术节舞蹈大赛等;另一类就是以提高科学素质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活动,如学生们自发举办的学术节、科技节等。“我们学校还有个以寝室文化建设为重点的活动”,学校宣传部长杨宝忠说,它可以使寝室的功能由生活、休息扩大到集生活、休息、交际、娱乐、学习于一身。
社会实践活动主题鲜明注重实效性。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学校精心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同时,学校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开展了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学校还因此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荣誉,学校团委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优良的学风校风陶冶着学生,人文科技相融合的模式培养着个性化发展的学生,职业品格和职业技能品牌更使吉林师大的学生成为学校的“代言人”。如今,吉林师范大学已经牢固确立了在吉林省的基础教育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培养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和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