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福建农林大学遣“将”送“宝”到田头

2006-01-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高建进 我有话说
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

本报讯马坑村是福建建阳有名的贫困村,三年多前,福建农林大学与这个村结成对口帮扶对子。教授专家们下到田间地头,对当地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并帮助建起了杨梅、毛竹、葡萄、脐橙基地,全村的户均纯收入去年已达到了一万多元。近

年来,福建省在努力探索“三下乡”常下乡的实践中,科技下乡因可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逐渐常态化。福建农林大学等一批农林类大学与科研机构走在前面。他们积极创新科技兴农方式,千方百计将实用技术送到广大农村,送“宝”的同时不忘遣“将”,一批支农专家扎根农村,成为农民的致富“带头人”。

在南平、龙岩等地的农村,活跃着一支支由福建农林大学教师组成的专家服务团,他们长期挂职、驻扎在山乡,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乡亲教授”。朱朝枝教授自1984年到校任教起,就选择到闽西北偏远山区,自愿下乡驻点开展科教兴农活动,一边带领农民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一边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一干就是20多年。光是他研究和推广的高山反季节蔬菜一项技术,就为当地农村带来数亿元的效益;林学院副院长、博导郑郁善教授长期“窝”在漳平农村,向农民传授推广毛竹丰产技术,一年就使当地的竹产业产值翻了近两番,他也因此当选为漳平市的科技副市长。如今,福建农林大学共有近百名专家教授像他们一样在农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和“驻村干部”。

惠及全球的菌草技术的发明人就是福建农林大学的林占?教授。如今,这项技术通过扶贫工程已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321个县“生根开花”,林教授也因此被农民兄弟捧为“财神爷”。为了给农村提供致富“金钥匙”,福建农林大学将科技资源配置向农村实用技术倾斜,学校80%以上的科研计划与此相关。专家教授们深入农村,从生产实践中“立题”,获取科技需求,而后运用科研成果“破题”,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已经举办过三届的“中国福建科技成果交易会”上,福建农林大学先后有1300多项科技成果被农林企业“相中”,项目对接数量列各参会单位之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