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海大学迎来九十周年校庆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来到我校进行考察。他参观了我校的水资源实验室、图书馆,和同学们坐在一起亲切交谈。在图书馆的广场上,他向师生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水利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河海大学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
温总理视察河海大学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他那清脆有力、饱含深情的话语至今犹在耳旁,感到十分亲切。温总理的讲话使我们更加明确要坚持我们的办学理念,也使我们更有信心承担起大学的崇高使命。
办学理念与学校传统
办学理念影响办学实践,影响大学人才的培养。我们学校尽管长期以来与水利打交道,以工科为主,但从办学之始就非常重视办学理念的探讨和确立。所以,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员工开展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讨,使大家统一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形成特有的办学理念,以此影响和指导办学实践。河海大学九十年的办学实践表明,办学理念既秉承了“献身、求实、负责”的中国水利精神,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更新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建校之初,“老河海”的教育方针是: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自学辅导、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对于学生,则强调两点:必自问志愿,实有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决心然后来学;必自审体格,足胜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劳苦然后来学。
1952年成立“华东水利学院”后,以严恺院士为代表的“华水人”在总结数十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将学校长期养成的“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风确定为校训,是对办学理念的新概括。20世纪90年代,学校拓宽专业口径,在加强专业基础、加强爱国爱水教育、培养奉献精神和吃苦精神上下功夫,使办学理念获得丰富和升华。
世纪之交,“新河海”秉承传统并进一步发展,凝炼出“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致高”是指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精神,既包括我校历来倡导的“勤勉耐劳”、“艰苦朴素”的好传统,也包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正直感、责任心以及重信誉、守信用的良好风尚;“致用”是指培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基础又要重视创新能力,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所形成的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致远”就是要使学生获得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既包含我校“勇于探索”、“强身健体”的传统,也包括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适应和健康心理的全面素质。
事实上,我校各个时期的办学理念是“献身、求实、负责”精神的具体而生动体现,说明中国水利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优秀传统,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它从根本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质量。
办学理念与社会召唤
办学理念是大学办学的内在规定,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但它绝不是大学内部孤立自生的,而是在与社会的交往中获得其定义的。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办学理念尽管直接体现为大学的价值观,实际上它又必须体现社会价值。1999年,温总理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提出水利行业要发扬“献身、求实、负责”的精神,很快得到整个水利行业的广泛响应,被称为中国水利精神。当时,河海大学师生也认真学习讨论了这个思想,认为“献身、求实、负责”作为中国水利精神符合中国水利的实际,无论水利行业还是为水利培养人才的河海大学,多年来坚持和发扬了这种精神。只有具有这种精神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够很快适应社会,获得社会的认可,也才能够茁壮成长,为水利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社会上提出和认可的行业精神,与大学办学理念的联系,最基本的纽带就是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他们带着办学理念走向社会,通过他们使办学理念在社会活动和社会历史中接受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我校毕业生给予很高的评价。我校培养的毕业生“基础宽、重实践、学风好、品德优”,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欢迎。以“献身、求实、负责”为主要精神的河海大学在九十年的办学实践中,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培养出大批的水利专家和杰出人才。全国任何一个水利单位都有河海大学的毕业生,全国水利系统厅局级领导干部中有30%毕业于河海大学,全国水利系统总工程师中有35%毕业于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有悠久的历史,曾经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在这里,张闻天读过书,钱正英做过校长,分布在全国各地水利战线和水电战线的技术骨干,很多都是河海大学学生。新中国的水利和水电事业的发展,是与河海大学输送的大批的人才分不开的。
办学理念与人类实践
办学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只是大学的精神,不只是某个时期的社会要求,它联接着人类的社会实践,需要经受历史的长远考验。水利是中国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几乎是与中华文明相伴而生的。水利历来是中国兴邦安民的头等大事,由此积淀的文化丰富而深厚,由此形成的精神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水利精神经受了自大禹以来几千年历史的检验和实践的丰富。即使是某个阶段和某个水利杰出人物的实践,也充分再现了这个特点。
我们认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从事的伟大事业创造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造就伟大人物。水利事业在我们国家是一项宏伟的事业,水利工程特别是重大水利工程,关系到人口、资源、生态,关系到经济建设的总体安排。以水利事业为载体,组织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具有中国水利精神,进而培养社会需要的杰出人才。根据这一思想,我们一方面自觉地把大禹以来的治水先贤及其他们的奋斗精神作为办学的重要精神财富,把中国人千百年来铸就的“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校风学风,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我们真抓实干,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分量,贯彻实践教学的理念,并形成了传统。“老河海”在课程设置上就注重实地练习,“华水”时期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新河海”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式,九十年的办学历史沉淀形成了学校“宽基础、重实践”的育人传统。
办学理念与大学个性
在探讨办学理念或大学精神过程中,人们提出一个重要的论题,即有没有共同的办学理念、要不要共同的办学理念?实际上这个问题还转换为另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要不要办出有个性的大学?
我们认为,社会多样化是一种必然,文化多样化同样是一种必然。因此,大学也不能办成一种大学,办学理念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大学精神的体现,同样应当是多样的。不同的学校,应当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因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去搞创新性的科研。我们国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但即使是创新,也要区分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是在水利行业特殊的历史实践情景中形成的,是对水利行业特殊的行业精神的抽象概括。这种行业精神能否成为一所大学的理念?它会否阻碍具有普遍意义的办学理念的生成?我们认为行业精神是一种经过千百年来无数次锤炼过的实践精神的凝结,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该行业的实践智慧,是该行业从业人员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的有效提炼,因此,在以水利为特色的一切社会组织中,必然要展示水利精神。河海大学以水利精神作为办学理念的特质,从而获得了自己的特色。因为这些实践智慧和精神品性构成了人类普适性的精神价值,使包括办学理念在内的人类普适性精神价值更具有丰富的内涵。离开各个大学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而纯粹地追问普遍意义上的办学理念恰恰使办学理念成为无源之水,也是使千百所个性化的大学在寻求办学理念中陷于迷茫之所在。因此,只有通过吸纳总结包括行业精神在内的实践性精神价值,使办学理念的生命管子深深地扎入丰富多彩的实践土壤之中,办学理念才会有真正的生命之源。
类似的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国外文明的关系。我们认为,中国大学的办学理念要吸收西方的文明,但必须包容和体现中国精神,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现代大学起源于西方,但这并不表明世界上所有大学的办学理念必然照搬西方的理念法则。一个国家的办学理念只有深深地扎根于本国的社会文化土壤,符合本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才获得了最深层的生存与发展动力。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已经表明,离开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而亦步亦趋地照搬西方大学的模式是不能真正确立办学理念的。中国是个水利大国,水利水电事业在我国是一项宏伟的事业,河海大学九十年的办学有效地回应了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需要,从而使自己能够在中国的土壤里找到最深层的理念之根。当然,重视本国社会的需要并不是忽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成果,而是要在深深扎根本土社会的基础上,不断加快国际化的步伐,提高参与国际化的能力,这是办学理念的应有之义。
相对于世界范围的大学历史来说,九十年的办学历史不算长,但是河海大学能够通过这不算长的办学历史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用自己独特的智慧服务于祖国与人类的同时塑造了自己的办学理念。这源于河海大学从建校起就树立的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理念,为求解人类水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源于河海大学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水利精神,并自觉地将这种水利精神转换为她的办学理念;源于河海大学自觉地将自己的办学理念汇流进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并以“勇于创新”的姿态融进新时代的现代文明。因此,办学理念不是一种纯粹的思辨抽象,也不是只有西方才有的舶来品,她是一种生动而宏大的社会实践。只有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中国的民族历史传统中,不断地满足并适应发展着的社会历史需要,办学理念才会有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作者为河海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