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教育:我们期待怎样的教师

2006-0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玉霞 李建伟 我有话说
没有哪一个时代比当今这个时代更急切地呼唤创新教育,更迫切地需要培养创新人才。仅限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教育的
希望在教师,它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就是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学者斯腾豪斯(L.stenhouse)针对英国社会轻视人文学科的课程教学状况提出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和“研究成为教学的基础”,坚持“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会有课程的开发。”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成果的开发者和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播者和操作者,真正让学生由知识的罐子变为智慧燃烧的火种,切实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强调教师对专业现状的了解和研究趋势的把握,以及研究深度的开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是讲授专业课也不要只讲基础知识,也应该把学术界目前关于所讲问题的争议、困惑讲给学生,以引发他们探究这门课程的兴趣,或者从中找到今后自己的方向。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从教育的对象来看,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生。面对充满竞争、充满机遇的二十一世纪,今天的学生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几乎就不能生存,更不要说发展了。学校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必须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是只被动地接受前人的思维结果。其次,从教学的效果来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英国有句教学谚语:“一个成功的教师不在于它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学生在听了他的话后会皱起眉头。”它应该引起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当前教学中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方式是考试,“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考虑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漠视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考试内容基本上是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跟着教师思维走,跟着课本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不但没有光芒四射,反而渐渐熄灭。

撞击出教师的创造能量

创新教育提倡建立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评价体制,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思考过程,而不再是结果和分数。只有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让教师卸下知识传授这个过重的担子,进入研究状态,找到自己进一步探讨问题的空间,也才能在帮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做一名最佳的场边教练。从教育的发展前景来看,教育需要改革,观念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成败的根本标志,首先表现在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富有使命感,具有国际视野,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教师群体的构建。把教师所蕴含的巨大的创造能量撞击出来,把传统“教书匠”形象重塑为研究者的形象,是当今教育创新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教师这个古老的职业要想生存下去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教师如何才能突破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从被动的教学实践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呢?笔者认为,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这种转换,必须走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道路。具体讲,一要常反思,这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重要前提和必经之路。在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在讲课中的心得体会和学生接受情况,审视和分析自己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总结得失,积累经验,并且让不断积累的经验变成规律性的认识。常反思、勤思考。二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教学对象、研究社会变化和时代的需要,才能摆脱因循守旧,在动态的、复杂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有些老师讲,他们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备好一堂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满足于一种教学模式和一种思维方法,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使自己变成常教常新的活水,这是有能力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关键所在。(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