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师之道

2006-0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 我有话说

感动不期而至。

1月12日,2006年的第一场飞雪悄然来临。如同往日学生们走进他的家中,一次次接受他带给学生们的感动一样,在北京肿瘤医院孟二冬的病房内,他度过了49岁的生日:蛋糕、鲜花、玩具狗、贺年卡、光盘……学生们的祝福充满整个房间,在笑语盈盈的祝福声中他被感动了。

病榻上的孟二冬依

然惦记着即将毕业的138位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学生。他委托自己的三名博士生去新疆举办唐代文学的讲座,而且还带去自费为学生们购买的价值3000元的古籍和一些珍贵的电子光盘。当他得知新疆正在过古尔邦节时,他又让学生们买了16箱水果去看望正在紧张应考的学子们。

带着老师的叮嘱,弟子们刚刚从新疆回来,他们要把那里138位学生的祝福带给孟老师。让学生心痛的是,他们的孟老师看上去更削瘦了,胸前插着针管,而且已经有四五天没有进食了。还是一如既往的微笑,一如既往的风趣,老师用沙哑的嗓音说:“我现在就像一头拴在树上的牛。”

一次简单的仪式,盛着他们对老师不尽的感谢与期盼:真希望这场瑞雪能带走所有的晦气。这还不够,他们更希望老师能够康复,可以再回到从前。

他们记着老师对他们的承诺:一起去迎接春天,一起去拥抱明媚的春天。

为师之境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梅贻琦

课里课外,学生们看到的是一位儒雅而又嗜爱运动,帅气而又专注学术,敬业而又享受生活的老师和朋友。

只要上一次他的课,你就会喜欢,你就会喜欢上中文,喜欢上中国的传统文化。

课堂上的他神采飞扬、谈笑风生。繁体的行书、竖排的板书风格,一次又一次地书写,不断倾泻而出的才气,都让学生们痴迷。

他的所行所为间接告诉学生,文化课程不仅要传承,生活也要承载文化,点点滴滴都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

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发现,学生中间多了研习书法的,迷恋篆刻的。

孟二冬纯静的生活对他的学生而言是一种福气。因之,学生们才会真切感知作为教师的他的存在,知道了什么是老师的耐心细致。

他的博学笃志让学生们在听课时,多了一份“沉重”的体会。每一次课孟二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考证的资料绝不会遗漏,因此他们在课堂上需要不停地记录。课程结束,他对同学们说:“辛苦大家做笔记了。”

凡是他参加的学生的各种考核,无论学生的论文有多长,他在考核时都会在文章中夹着密密麻麻的小纸条,每章每节都有。一些是对论文的想法、构思方面的建议,一些则把每一页的错字都标出来。面对这样的真诚,除了感动,只有用专注学术来回报老师了。

博士生刘占召还记得,孟老师为他批改一篇关于《杜诗详注》的校勘的作业的时候,孟老师竟然逐条进行核对,并鼓励他:“这样做很好,做学问就要仔细些。”

无意中,他的学生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每每翻开专业书,都用挑剔的眼光看着课本,这个字是不是错了,那句话的出处又是在哪儿?

沉静寡言,永远是淡淡的微笑,那是孟老师给人的印象。对学生而言,生活中的孟老师是热情的、真诚的、率真的。

他喜欢请学生们到他家里来吃饭。通常,请吃饭的头一天晚上,就开始忙活,买肉,慢炖,控油,大半个晚上就这样过去。第二天中午,他会很开心地看到大家抢着去夹他烧制的红烧肉,直到吃个饱。他喜欢大家围坐在家里,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畅谈魏晋风度、盛唐气象,他喜欢平等地与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

这时,学生们就会觉得,那个微笑的孟老师是与自己那么贴近,就是自己的朋友:你不必自卑,也不必手足无措,就以你习惯的方式存在好了。无拘无束中,是老师与学生的相互呼应,是一种慢慢萌生的温暖,一种断不了的爱。

2005年5月3日,医生为孟二冬实施第一次手术。

这位很少向人提出要求的老师对大夫说:“尽量保住我的嗓音,我还要给学生们讲课呢!”面对一位热爱讲台的老师惟一的要求,在场的医护人员既心疼又敬仰。喉返神经的保留是决定手术后声音能否依旧宏亮的关键,开胸后,大夫判断喉返神经已经被癌细胞侵犯。为了这个惟一的请求,直到大夫亲眼证实已被全部侵犯,才万不得已把这个神经切除。大夫们清楚,失去嗓音,对一位老师意味着什么。

第二次手术后,孟二冬刚恢复一点体力,就前往参加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发表评论时,他用沙哑的声音一讲就是40分钟。开颅手术的前几天,他坚持到系里参加学生迎新会,和新来的学生们见了面。他说,这是对学生们的尊重。

豪爽之下的细心、体贴,让学生体会到了幸福。

治学之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陶渊明

袁行霈从一轻一重的小事中了解了他的学生孟二冬。

“寒假前,他交来一份关于韩愈古文的读书报告,我很赞赏他能拈出‘文气’二字作为一个文学理论的范畴进行探讨,这也正是我所关心的,便约请他和我一起进行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他当时并没有对我的想法表现出十分的兴趣。想不到两个月之后,他送来一份数百页的资料长编,不仅包括了文学,而且涉及哲学、音乐、书法、绘画、医学等领域。一个人在承诺一件事情的时候,话是如此之轻,以至不敢确定他是否真的想做;而在做的时候却肯于花如此多的气力,以至深怕他过于劳累,这样的人太值得信任了。”

这就是孟二冬的举重若轻。

治学于他,太重要了。20多年负笈北上求学的经历,是一段不停地跋涉,但却从不曾放弃。

读书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书就是要读出来的。带着游戏的态度读书,可以不求甚解;真正做学问,那就要甚解。”无论是44楼那间小屋,或是拥挤昏暗的旧馆古籍善本室,或是宽敞明亮的新馆古籍阅览室,每日涵泳玩索其间,即便徒劳无功,然每有所得,心自怡然。

论文数量、核心期刊、职称评定,人之所重,他淡然视之,依然醉心于“无用之用”,沉浸在众人难以体味的愉悦之境。“从最初搜集资料至书稿完成,屈指算来,已越六七个春秋。寒来暑往,青灯黄卷;日复一日,萧疏鬓斑,几不敢半日偷闲。然而今日之结果,是否已达昔日之构想,似已无需计较。刘勰尝云:‘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但能遗惠于学界一二,足慰此心。”孟二冬在《〈登科纪考〉补正》后记中写道。

“学问对于孟老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恰切地说是职志,他的追求,他的习惯,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精神境界。”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这样评价孟二冬。

他被人所知,完全是依靠他的论文、著作。查阅孟二冬的著作,并不是很多,内行人却能从中看到它的分量。

《论韩孟诗派的创新意识及其与中唐文化趋向的关系》,至今仍然被认为是一篇具有开拓性的、占据了学术前沿的优秀论文。

《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则对中唐诗歌的成就及其历史地位提出了许多富有开拓性的论点。

“以后,很多研究古典文学人的手头会有一本《〈登科纪考〉补正》。当然,这是一种缓释放,但它会永远释放下去。”同事杜晓勤认为。

他对学生说,你只要做学问,我就会尊敬你。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1月16日,天阴阴的。病房中的孟二冬饶有兴致地与前来陪伴的学生刘占召背起了古诗。谈起了白居易、谈起了李白,“白居易的酒量远不及李白,这一杯怎么能和李白的三百杯相比!而且‘红泥小火炉’又哪里有李白‘烹牛宰羊’的气势!”……谈起了韩愈,谈起了学生们的学习,谈起了对学生们的期待――丰富的读书生活永远是他谈不完的话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