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继中先生《文化建构文学史纲(魏晋――北宋)》一书初入眼帘之际,心下实有一丝疑惑,特别是那略含西学理论意味的书名,颇惴惴于以自己学力之不逮而难以卒读。耐住性子沉浸其中,方才发现,“文学史”、“
在《文化建构文学史纲》一书中,作者认为,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并非只是影响与被影响的单向关系。“文化自身的建构制约、驱动着文学的建构,促成其演进;而文学又以其自身的变革参与文化建构,二者形成双向同构的运动。”文学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它同样参预文化建构并对其产生影响,二者呈现双向互动、同构的关系。这一观点作为全书的理论核心而贯穿始终可谓该书的一大特色。
在此基础上,作者同时指出,就其状态特征而言,此一双向同构关系的两极,文学与文化,其自身亦无时不处在变动、递嬗的过程之中。“由于文化构型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变迁的,不断处于转型的运动之中,作为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文学势必随之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文化整合作用是关键。”而文学本身也有其内在发展趋势和规律,在“通”与“变”的过程中不断演进,也同样具有变动不居的特点。因此,构成这一关系的两极自身不断变动,二者并同时产生互动、渗透与影响,这是作者把握这一问题的又一基本观点,而这又使此类研究时常相对静止的状态为不断变动整合的状态所取代。
如上所及,文学的文化研究要关注于二者的双向同构特征与不断变动整合的状态,这既是该书的理论核心,亦是其主要创获之所在。
关注文化因素,并不意味着对文学内部问题的忽视,相反,这一切正是建立在作者对文学现象、文学史发展脉络精准把握的基础之上。首先,作者对文学史演变的总体趋势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文质代变”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文学史就在‘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运动着,不断矫正近来或当前的缺失,追求‘文质彬彬’的理想,永不休止。”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史的演进正是在这种“正”与“变”的交替往复中呈现为“钟摆式运动”的规律。而且,“正”与“变”并非前后相继的关系,而是同时并进、双向建构的关系。这一判断无疑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视野与全局观念。同时,作者对文学史的生长状态、轨迹的描述亦颇为独到而富于启发性。这一点,作者将其归结为“蔓状生长的文学史模式”,并以其作为首章首节之标目。
书中关于文学史各阶段具体特征的阐述也有相当简约而准确的概括。毋庸讳言,致力于宏观研究、特别是西方理论研究的一些成果,其文史根底、乃至所涉于文献具体而微的把握方面间或(甚至“时常”)可见不尽如人意的表述。然此书不同。作者旧学根底极其深厚,又曾从一代名师专意习学,文中所论所及,举凡史料史实、文学、文化、哲学思潮等等,无不言之有据而能启人深思。窃以为,书中上卷汉末至盛唐一段,所论尤为精彩。其章节、篇幅虽不甚长,却十分精炼而确切地抽绎出这一段文学发展、演进的面貌特征与内在线索。例如第二、三章论魏晋文学一段即不乏这样的特点。“生存焦虑唤醒文学”,作者将之概括为魏晋文学发生、发展的心理基础,同时更视为中古文学开启表现个人情志之门的关键与枢纽。
“如上所论……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文化目的通过传统、时尚及外来文化之影响,形成文化心理,同时作用于作者的情感结构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二者交汇于文本而共构作品,并因二者的交往而使期待视野发生演变,反过来又对文学进行文化选择与整合,形成以形式嬗变为标志的文学史运动。”正如书中第一章首节所论及的,“以形式嬗变为标志的文学史运动”,可谓作者对全书核心问题的总体概括。统而观之,作者正是在立足文学本位的前提下,搭建起文化建构文学史这一理论体系,并在此过程中见出该书以中为本、中西会通的鲜明特色。
《文化建构文学史纲(魏晋―北宋)》林继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