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孔子论学习之道

2006-0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谭吉祥 我有话说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其一,乐学与好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良好的心理态度是学习的良师益友。虽然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和条件近乎苛刻,

但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他的教学活动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严谨紧张,不苟言笑,倒是非常轻松愉快、随机而行、随意而发的。孔子本人更是因“好学”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这正是孔子以学为乐,好学不倦,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知之者是被动接受,好之者已是主动追求,乐之者则达到痴迷执着的状态。如果说好之、乐之是孔子主张的学习态度的话,那么“好问”就应该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了。孔子认为,不懂不要装懂,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

其二,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论语》中关于学贵有恒的思想,先述“无倦”,次说“一以贯之”,再论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如琢如磨。子张问政时,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子路问政时,孔子说:“先之劳之”,“无倦”(《子路》)。这是孔子对弟子问“政”的回答,即“无倦”,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勤能补拙,恒成万事,自然学习更是如此。孔子反复强调为学育人贵在“不厌”与“不倦”的态度,意即:对己,学习而不知满足;对人,耐心教导而不知疲倦。其中,对求学者而言,学而有恒,学而不厌,这是很难做到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需要有执着的精神,久之则学业成矣。

其三,敏捷与勤思。孔子于求学、敬事都强调“敏则有功”。如《学而》篇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及《公冶长》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敏”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反映迅速,二是勤于思考。“敏于事”、“敏于行”,是说做事行动要反映迅捷;“敏而好学”、“敏以求之”,是说求知治学要勤于思考。与“敏”相对的是“慎于言”、“讷于言”,其意并非要人三缄其口,而是强调少说多做,言行一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这正是孔子学以修身、学以养德思想的表现。

其四,自省与改过。自省与改过,是求学者终极目标,亦是成贤至圣的捷径。当然,捷径却往往是最难行进的。孔子也觉得“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它。孔子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过而不改,是谓之过矣。”(《卫灵公》)人之过,只要不是故意为之,有过便改,无损形象,还能得人共仰,何乐而不为呢?过而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这才是真正的过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了正确的态度,有了改过的决心,余下的事情便是如何改过了。改过要分为两个步骤,先是自省,再为改过。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省的关键要通过自省总结得失,找出自己存在什么过错,找出与贤人之间的差距。有过与差距便需改正,“就有道正焉”,以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内省不疚”的境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