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一般关系
卜宪群在《古代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一般关系――以中国历史为中心的探讨》(刊于《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社会
大明衣冠今何在
葛兆光在《大明衣冠今何在》(刊于《史学月刊》2005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在17世纪中叶以后出使北京的朝鲜使者的旅行记录中,对“?发易服”后满清王朝的服装有大量尖刻和严厉的批评,它透露出明清易代以后朝鲜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巨大变化。朝鲜人对满清服装的鄙夷,其实来自一种文化立场,他们固执地认定汉族才是中华帝国的正统,大明衣冠才是中华文化的正宗,而满清是蛮夷,穿满清服装则是文化沦落的象征。同时,他们想象在戏台演出、使团朝觐以及妇女衣着等方面保存的旧时衣冠,能够再度唤起汉族的历史记忆,这表现了当时朝鲜人坚定的“中华”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后面的民族情绪。他们对汉族服装的斥责,并没有充分理解一般民众“遵时”和“从俗”的习惯,因此在这种关于中国的批评中,既有正当的朝鲜民族主义感情,也有维护正统的偏见和过于严厉的高调。
20世纪30年代的文实之争
张太原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实之争》(刊于《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界正处于一场大变革时期,无论是政府中人还是一般教育者都试图对变革有所影响。1932年5月19日,邹鲁等政要提出在广州各大学“停办文法科或减少数量”,不久,陈果夫也向国民党中央提出了“十年之内停办文法科”的教育议案,此后围绕着是否应该“抑文重实”发生了一场全国性的讨论。这场貌似简单的关于一条具体教育改革措施的论争,实际上隐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诸如社会问题的解决、困难的应对、地方和中央之争、自由知识分子与国民党之争等无一不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