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船舶业全速前进

2006-0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大船下水、新船出坞曾是多么令人兴奋、鼓舞人心的场面,都要敲锣打鼓、张灯结彩的庆贺一番,像东风号这样的重要船舶下水还是万众同庆、举国欢腾。可到了现在,此番热闹的场面就少见了,因为“天天接新船,月月开坞门”,船厂对新船下水的场景早已习以为常、不足为奇了。2005年中国又有1200万吨新船交工下水,迎来中国船舶

大发展之年。不仅船多、吨位足,而且船的技术含量也跨上新的台阶,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中国船舶正全速前进,向世界造船强国迈进。

造船更快更多

盘点2005年的成果,我国造船业两大巨头都是业绩不凡,中船集团公司造船产量突破了500万吨大关,达到513万吨,占世界船舶市场的份额由1999年的2.3%提高到7%,预计可排名世界第三或第四位,稳居世界造船集团“五强”行列。中船重工经济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值等同比增长都超过20%,承接合同金额、造船完工等同比增长40%以上,在民船经营上,国际化、大型化、批量化特点增强,30万吨超大型油轮累计承接19艘,17.4万吨环保型散货船累计承接8艘,11万吨成品油轮累计承接35艘,4250TEU集装箱船累计承接41艘,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累计承接了6艘。

一年内怎能生产出如此多的船舶?原因在于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中船集团公司骨干造船企业劳动生产率从1999年的86工时/修正总吨减少到目前的54工时/修正总吨,近两年来先后有上百艘船舶实现了提前交船。中船重工骨干船厂主要船型建造周期也明显缩短,去年交工的船舶平均提前合同期2个月以上,6型首制船全部提前交付,特别是大连船舶重工4250TEU集装箱船平均22天交工一艘,生产效率又创新高。

造船更好更强

2005年所造的船舶技术含量更高、更强,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均已实现了系列化、批量化、专业化生产,完全掌握了包括超大型油轮(VLCC)在内的各种常规船舶设计与建造中的核心技术。

中船重工加大自主科技投入,全年研发经费投入22.8亿元,同比增长22%,论证申报了自主品牌船用中速柴油机研发、海洋深水半潜式平台研制、极低频探地工程等重大工程专项。承接建造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17.4万吨环保型散货船陆续交工,不锈钢化学品船、烟大火车轮渡等分别下水,承建的世界最大的智能型船用柴油机7RTflex-BT交付使用,引进国际最新技术的柴油机生产开始接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造船业的整体水平。

中船集团公司还陆续交付了世界最大的70800吨自卸船、220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气(LPG)船,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的1600米车道客滚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8000吨半潜船、1236TEU快速集装船、粤海火车轮渡等一批高技术船舶;承接了世界上最难建造的LNG船,世界最大、技术最新的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国内最大的8530TEU集装箱船等一批高技术船舶,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市场更大更远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增长和中国因素的促进下,国际国内船舶市场保持了旺盛的需求。世界船舶市场迎来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又一次历史高峰,连续两年全球船舶市场订单超过1亿载重吨,是平常年份的2倍,预计到2010年,国际船舶市场的年需求量将保持6000万载重吨左右的高水平。2005年中国船舶工业共承接新船订单1500万吨,截止到去年底手持订单达到3760万吨。

现在的辉煌不是永远的辉煌,为了求得中国船舶业持续的发展,两大船舶集团高瞻远瞩,做好中长期规划,实现船舶业的重大布局调整,从北到南形成三大造船基地的格局:中船重工强强联合,组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还在青岛海西湾新建大型造修船基地,两座修船坞已全面建设并投入生产,造船项目也已正式开工建设。中船集团公司紧紧抓住上海、广州等城市布局调整的机遇,分别在长兴岛、龙穴岛、崇明岛争取到总计约15公里岸线资源,形成先进的新造船基地。这些生产基地建成后,将大大促进我国船舶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