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人们不断扩展的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市场。现代社会中人们所消费的大都是商品,其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符号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与物质形态的使用价值并不完全符合,从而也就脱离了传统社会学和经济学意义上
人类的消费不只是一种仅仅满足物质欲求的行为,还包括许多精神性和个性的东西,它受到社会心理、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观的限制和引导,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因素甚至左右着人们的需求倾向。从人的社会性看,在日常生活层面上,消费构成了人与他人的关系;在社会群体层面上,消费支撑着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存在和运行;在制度文化层面上,消费则保证着相关社会规则的可行性。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利益的驱使,一些商家以各种方式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他们甚至不择手段地鼓动高消费。奢侈型消费观念的蔓延淡化了资源使用的效率性原则和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原则,更淡化了人们对同类、对生命、对自然的责任感。这也从一定意义上阻碍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合理性的关注。
不断扩展的资源开发反映出消费层次和消费规模的增长,而消费倾向所导致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则完全是依靠现实利益甚至是求利心理来平衡的。在某些时候,消费行为甚至表现为一种话语权力,其展现的不仅是占有和消费某些特定消费品的能力,而且还提供着人们感知和想象生活方式的尺度和意义。不容忽视的是,奢侈的生活方式的诱惑作用以及对高消费的认同感,可能瓦解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正像20世纪90年代末《远东经济评论》在讨论高消费对人口众多地区经济的影响时指出的:长期以来以勤劳的道德观著称的亚洲,又多了一个讲奢侈的名声,这使全世界的奢侈品制造商们不胜欢喜。这也恰好表明当代消费主义文化是一种工业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当代消费主义文化助长了人们的物欲,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性。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和扩展自己的繁荣,正在持续不断地拓展其利益,国际资本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不断扩大名牌战略,试图将其利益更加牢固地建立在全球性的垄断市场基础之上。这是一种新的对资源的占有方式,采用的不是野蛮的掠夺,而是靠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消费方式来体现的。与此同时,规模小、低消耗的传统型生产方式逐渐被资本输出和世界市场所消灭,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现代化”的方式来追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也提前催生了本国民众过高的消费欲望。
从某种角度看,过度消费也反映出人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浮躁心态和文化偏见。如果一个社会把物质消费水平当作个人成就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或只通过消费标准为物质消费领域以外的人类活动设定意义,甚至用对物质消费的需求来取代社会评价中应该具有的人文价值判断,那么这绝对是一种狭隘的商人意识,是物性对人性的宰割。正是基于此,我们党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把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提倡合理消费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而限制奢侈型的过度消费,则必须反思追求奢侈背后的社会根源,从而真正实现消费观念的根本转变,以形成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