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强化平安社区基础建设

2006-02-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 张梅颖 我有话说

编者按建设平安社区,增强城市社区抵御突发灾害风险能力,是一项亟待全社会共同营造的系统工程。民盟中央一直积极

关注城市突发灾害管理等问题,并连续举办“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最近,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标志着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本刊编发此文,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社区基础建设,提醒大家居安思危,重视社区。

2005年秋季,在国内外先后发生两次性质不同的突发事件,引起城市社区的骚乱和恐慌,城市社区已成为当今社会突发事件最敏感脆弱的神经末梢。

一件事是法国巴黎北郊克利希苏布瓦市贫民社区的两名男孩在躲避警察时不幸触电身亡,这一偶然事件恰似敏感的“政治蝴蝶效应”,旋即引发全法国的社会骚乱,动荡的危机迅速升级,甚至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据统计,法国各地有约1万辆汽车被毁,数十栋建筑遭到破坏,经济损失约两亿欧元,欧元汇率也创下两年新低。

另一件事是紧邻松花江上游的吉林一化工厂突然爆炸,爆炸使约100吨有毒致癌物流入松花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生活用水问题旋即在中游哈尔滨市引起恐慌,一时间,滴水如金。疯狂抢购饮用水的恐慌虽然很快平息下来,但污染水源继续流向下游近邻俄罗斯境内,我国将面临高昂的经济赔偿。

这两件性质不同的突发性社会灾害,都发生在人们集中居住的城市社区。我们在探讨引发骚乱和意外灾害的众多社会因素时发现,社区的基础建设与布局和城市的社会发展密切关联。30多年前,法国政府为缓解巴黎人口密度,将外来移民迁往北部的一个个新建社区内,与巴黎市区隔开,克市便是其中之一,从而也埋下了引发今天大规模社会骚乱的火种。如今法国的“问题街区”已经由10多年前的200来个,增加到现在900个,几乎处处都有随时爆发的火山口。吉林中石化前身是“一五”时期的国企,却在人口密集的吉林市、松花江上游不断盲目扩张膨胀,使大量危险化工物与一连串城市社区的饮用水系统密切相连。不难想象,化工厂工人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引发社会生活空前的灾难与恐慌。这两类社会灾难都表明,决策者在社区布局时,在扩张危险品生产时,都缺少考虑与社区安全的关系,缺乏前瞻性,具有明显的设计缺陷。

如今像北京、上海、珠三角等外来人口众多地方,政府在为他们建立廉租房时应特别从长计议,避免后患;另外,极具危险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核辐射等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应远离稠密人群的社区,这是规划城市社区时应优先考虑的重大课题。

深入了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社区状况和问题

目前,联合国卫生组织在全球评估建立的80多个典型的平安社区,在我国660多个城市的六万多社区组织里仅有凤毛麟角的试点。随着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城市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和社区安全的多样性、复杂性日益突出。如何使我国在社会转型期以最小的代价,应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我们是个巨大的考验。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目前,全国总人口的43%已集中在城市,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约60%,每年将有数千万农民转变为城市人口,使城市人口猛增到大约九亿。除了小城镇可以消化两三亿外,约有六亿要生活在城市。这六亿至少需要300个能容纳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据分析,我国城市子系统的社区有三类:一是传统的老社区,包括单位大院、宿舍、胡同等,管理工作由街道、单位、居委会主导;二是新兴商品房社区,包括高档别墅区,管理工作由物业主导;三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拆迁房和“城中村”,管理上接近空白。

我国的社会控制体系主要是政府管理、道德文化及来自邻里舆论的软控制,在三类社区中依次减弱。“城中村”很可能会因疏于管理而成为新的贫民窟和社会问题滋生地。同时,对身家千百万私有财产比较集中的“富人区”,因权益和利益引发的冲突也要警惕,对贫穷和富有两类不安定因素都切不可掉以轻心。

城市社区中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既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建设者,又是被城市管理者忽视的弱者。他们干的是最苦累脏的工作,收入和居住又是最差的,大量的城市基础建设资源不属于他们。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大都市里,许多外来人口聚群而居,划地为界,这些“城中村”逐步形成鲜明地域特征的微型社区,难免会在某种特殊事件发生时,形成集体无意识的心底宿怨爆发。

据北京朝阳公安分局对看守所内“外来人口第二代”的调查:有50%以上在14岁前有过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全部有过辍学和夜不归宿经历;经常上网吧的占73%。随着城市第二代外来人口的成长,缺少教育和就业机会,又缺少社会保障,加之城乡文化冲突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他们逐渐成为被社会边缘化的弱势群体,进而也成了诱发社会不稳定的关键因素。巴黎社区骚乱,理当成为我们慎重决策的前车之鉴。

强化平安社区的基础建设势在必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和企业的社会职能都在减弱,各种社会矛盾都会集中在社区里,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区管理机制来调节社会矛盾。积极探索我国社会转型期社区的运行规律、走社区民众自治管理的创新之路已成必然的选择。

平安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实施城市管理务实的组织细胞和支撑点。以实现社区民众安全和健康为目标,防患于未然,从被动应对突发灾害转到主动预防或缓解各种危机,减少伤害和意外事故,以促进社区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的提高。同时,普遍开展社区文化、卫生、环境、治安、扶贫、就业、保障、救助等全方位的涉及民生的基础工作,全面提升广大民众的科学自救、互助素养。一个平和有序的社区人际关系网,将大大抵御突如其来的社会风险,并减轻人们在灾害中的损失和灾后的心理创伤。因此,与国际社区文化接轨,构筑邻里守望相助、常备不懈的基层防控网络,强化平安社区的基础建设势在必行。

探索平安社区建设思路

为更好发挥政府职能优势和社区民众积极性,科学合理地重新定位平安社区,建议:

按照国际通行的平安社区标准,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开展新型社区建设国际平安社区的基本理念是针对所有伤害的预防,尤其是高危人群和弱势群体以及高风险环境的预防。它涵盖了工作和公共场所、交通、学校、老人、儿童、家居、消防、体育等诸多领域。新型平安社区通过自我完善机制,将社区内各类不同组织紧密联系起来,推行健康安全、灾害预防等各种宣传活动,包括如何应对袭击虐待、交通意外、家居意外、运动伤害、少年犯罪、用药错误等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的细节,并运用各自的资源及服务,为社区民众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平安社区建设中,政府职能应当实现重心下移要明确政府今天的介入,是为了明天在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角色淡化和逐步退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小政府大社会的必然要求。政府首先要按城乡协调原则,把“城中村”等不安定因素纳入统一的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做到城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其次要积极培育社区道德文化氛围,倡导平等友爱、参与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理念。第三要拿出资金扶持社区的硬件和软件基础建设,通过相关组织引导、调控社区健康发展,以预防、应对、减弱各种突发性社会灾害。

建立我国新型平安社区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为将计划经济下的“居委会”逐步改造为新型平安社区,让民众充分享有安全和健康,最大限度预防、降低职业和生活伤害,以及暴力和自杀等各种意外,应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公共参与、公众受益的各类社区活动并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建设平安社区的原则不是社会效益和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是走以人为本、互相帮助、奉献爱心、民众自治之路。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促进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力所能及、相互依靠,保持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人物素描:和平刊头篆刻:王玉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