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高校春季招生结束。今年有12所高校参与了这次春季招生,本科完成招生计划的104%;但专科仅完成招生计划的51%,有的民办专科院校只招到10多人,勉强开班。春招还能走多远?
肩负着高考改
学籍管理、教学计划、就业分配等诸多“负担”,不仅不是“不治之症”,而且与“春招”本身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既然是春季招生,那么学籍管理、教学计划、就业分配等诸多问题本来就需要进行因“季”制宜的调整,否则又怎么叫“春招”?而如果不去把这些问题与“春招”接轨,反而拿着历来秋季招生的模式套“春招”,那么自然就会把“春招”带来的变化视为“负担”了。这情形就像脚长大了却不换鞋,相反埋怨脚长得不对,非得削了脚去适应原来的鞋一样可笑。
春季招生作为一个新事物,自然也有渐次完善的过程,但是无论如何,它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给考生多了一次选择机会乃至缓解就业压力的“春招”,高校的招生权和考生的选择权相对大了,是一件对考生、家长和社会都有利的事,方向是正确的。有道是思路一换天地宽,换了思路看“春招”,所谓“负担”云云,根本不是“负担”,倒是一“噎”(其实本不该“噎”)就废食,却使原本惠及考生、造福社会的一项好制度陷入了困境。改革中碰到的问题要用改革的手段去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要用发展的思路去化解,路才能越走越宽;走回头路自然很省力,但谈何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