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赵廉:土乡致富的带头人

2006-02-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陈宗立 我有话说
本报西宁2月14日电(记者陈宗立)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东北角有一个300多户人家、1300多口人的寺壕子村。走进村委会宽大的会议室,映入眼帘的是布置整齐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全村党员的学习笔记,以及一个个标志着该村荣誉的奖牌、奖杯、锦旗――省委授予的“全省先进党支部”、省文化厅命名的“小康文化
村”、省政府命名的“全省文明村”等等。

据介绍,目前这个村集体经济总产值3000多万元,村办集体企业6个、有固定资产1200多万元,农民每年人均纯收入2800多元;已有70多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每户都有彩电、冰箱、微波炉、电灶等家用电器,电脑、小汽车等高档消费品也开始进入村民家中。

谈起村里的变化,人们首先提起的就是土乡致富的带头人――赵廉。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党员,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当选为寺壕子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之初,村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劳动力一个工日只值5分钱,遇到灾年,不少人外出讨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春风一样,吹绿了土族之乡。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决心在赵廉心中油然而生。他从一位退休干部那里借到1000元,买了一台磨面机,办起了第一家村集体企业,当年就创收6000元。他又贷款买拖拉机跑运输、办砖场、开饭馆……到八十年代,村里已拥有大型拖拉机3台、汽车4辆,先后办起了砖瓦厂、农机修配厂、缝纫铺、油坊、旅社等10多家集体企业。群众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就在这时,上级决定任命赵廉当威远镇食品厂厂长,他在这里也干得很欢,业绩不菲。可在赵廉离任的8年时间里,寺壕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先后换了7人,集体经济不但没发展,原有的集体积累也折腾的所剩无几。村民们纷纷要求上级把赵廉调回村里。

赵廉重新挑起寺壕子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要知道,如果为了个人利益,他绝对不当村支书,因为他每年要少收入1万多元。他说:“只要村里集体经济发展了,大家的收入增加了,我个人少收入点,算不了什么。不然,还配当共产党员吗?”

他重新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谋发展思路,白天黑夜带头苦干,办起了两个集贸市场,有了资金积累后又大力发展村级二、三产业,寺壕子村又红火起来。近几年来,党支部实行了党员联户帮贫制度,一名党员联系10家农户,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村里还出资为群众服务做到了“七统一”:统一管理和维修乡村道路,统一维修水利设施,统一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统一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统一兴办教育事业,统一出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村民们说:“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真是星星占了月亮的光,群众占了共产党的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