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若木千古(陈高钦刻) |
又一颗星星远去了,在寂寂夜空中划出一道悠长的弧线,转瞬不见。但苍穹是公平的,那些曾被星星照亮的人,默默地留存了温暖身心的光和热。2月的最后一天,87岁的于若木如星辰般陨落;她因为与陈云的夫妻情深而为人所知,但在这份光芒之外,我们找得到缅怀她的更充足的理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营养专家,一位为中国营养事业呼吁、奔走了一生的老人。她的光热,长留在业界同仁心中。
见到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翟凤英的时候,她正为准备《关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养法的议案》忙得不可开交。是于若木这个名字,让她停下了手中的活。“我们能向今年两会提交这份议案,于老付出的心血太多了。为营养立法是这位老营养专家毕生的心愿啊,可惜,她等不到那一天了。”翟凤英叹口气,神色黯然。
在翟凤英的回忆中,于若木为中国营养学的推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新中国营养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她起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1983年,于若木撰文《营养――关系人民体质的大事》,在《红旗》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国营养学会第一届理事长沈治平深情地回忆了当时的情景:“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营养工作者就像听到了春雷似的,无比兴奋地为营养学进入中国鼓而呼。那时人们还停留在关心温饱的认识水平上,于若木的这个举动,说明她的远见,也表现了她对营养学的感情。”
此后,于若木的名字与新中国营养学紧紧连在一起。她以对民族深沉的爱驾驭着年过六旬的瘦弱之躯,破除我国营养学的一个又一个死角:提议建设营养科技队伍,广泛开展营养普查;呼吁把营养指导作为一项国策,运用营养学理念指导农业生产;指出“食品工业是永恒的产业”,倡导发展绿色食品……用翟凤英的话说,老人“一心扑在营养事业上了”。
儿童营养问题是于若木时刻挂怀的又一件大事。她爱孩子,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的健康。在她的带头倡导与多方活动下,我国于1989年成立了“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依托这个组织,她主持制定了促进学生营养健康的“护苗工程”,并以实际行动大力推行学生营养餐。“今天的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感谢于老,她是当之无愧的学生营养餐奠基人”。
于若木到2000年后身体已是大不如前。但是,对营养学忠诚的爱使她无法停下脚步。翟凤英回忆道:“于老是最没有架子的专家,我们只要有学术会议,她每请必到,每到必发言。她的讲稿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手写出来的,密密麻麻,还作了很多修改。不论什么时候,我们登门找她,她总是让警卫给我们‘开绿灯’,说‘只要是营养学方面的,一定让他们进来。’”有一年,翟凤英和几位老专家前去看望于若木,随口谈到了当时四川等地克山病多发的情况。于若木非常着急,立即叫来儿女,动员他们为当地政府捐款,用于制造防治克山病的硒盐。
于若木为人谦虚低调,唯独在为营养学四方呼吁的时候,她才尽显先驱者的锐气与锋芒。“我们都知道于老和先生陈云的感情极深,但是她绝少以‘陈云夫人’自居,给人的感觉就是个随和、普通的老前辈。”沈治平对翟凤英的话深有同感:“她就像个好学的学生,每次开会,别人发言她都认认真真做记录;平时有什么疑问,她常打电话给我,第一句话就是‘又要麻烦您了,能不能请教一下这个问题’……”中央领导慰问她时,她谈到自己一笔带过,转而就恳切地谈起了营养学的近期计划。推广学生营养餐、学生奶计划等诸多项目先后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支持,都归功于于若木的反复呼吁;而近期《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养法》能够提上议事日程,三四年间更是不知耗费了老人的多少心血。
“于老身上最让人感动的一点,是一颗纯良热诚的心。在她眼里,世界似乎总是美好的。”翟凤英对此慨叹不已。正是这种阅尽世事还固守着的纯良,让于若木相信每个人,乐于帮助每个人,也一直乐观地期冀着中国营养学的明天;也正是这种纯良,使3月6日她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出现了那么多张写满怀念的脸,使真诚在八宝山上空弥漫不散。
又一颗星星远去了,这颗星的名字,叫做于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