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总部领导近年考察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政工系的“战时政治工作专修室”后,无不交口称赞,说加快政工信息化建设大有希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科建设大有作为。
5个政工信息化项目优化教学科研条件
伴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这个政工系的教学任务全面转型:
如何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人主张“等”和“靠”,有人主张“慢慢来”。他们经过集思广益、研究论证,明确“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一指导思想,并提出用“战时政治工作专修室”等5个政工信息化项目优化教学科研条件。为增加政工课的军味,他们报总部批准,用一年多时间建成直接服务战时政治工作教学和研究的“战时政治工作专修室”。这个专修室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形象直观的模型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为表现形式,不但增强了战时政治工作教学的效果,而且提升了政工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系党委因势利导提出,用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政治工作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中心”,是他们在政工数字化建设上取得的开拓性成果。该中心承担的全军“十五”立项课题“军队政治工作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平台的构建和开发”通过鉴定后,为深度开发和用于教学科研奠定坚实基础。军事科学院组织的专家鉴定组认为,这个课题无论是政工指标体系的构建、测评题库的生成和结果的评价规则,还是技术实现方式等都有开拓性意义。他们建设的“政治工作模拟训练中心”,支持了政工模拟教学和政工研究,除正常地用于计算机教学、政工多媒体教学外,还用于军队政治工作实证研究数据的采集、分析和集成,增强了政治干部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6步棋”培养新型政工人才
这个政工系有一个共识: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不同阶段,人才需求有所不同,但这些阶段性的政策要求,不应抑制乃至抹杀“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为此,他们着眼解决“将某些暂时的政策目标误作最终目标”的问题,坚持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作为教学改革的主旨,把“坚定的政治立场”、“系统一体的全局观念”、“开放的战略眼光”、“精深的政工素养”、“较强的科技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作为新型政工人才培养“6步棋”。同时,他们以教改立项课题的形式,就承担的9类培训对象的部队需求、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培训方式等进行专题调研,修订完善政工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模式,为有效组织针对性教学提供准确可行的依据。他们从新型政工人才素质需要出发,在各类政工短训班次全面实施“模块+专题”的课程设置模式,突出对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现实问题的研究。比如,在半年制政工轮训班,他们打破学科间和课程间的壁垒,增加反映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设置介绍知识结构、传授宏观思想、培养思维品质的概论性课程,实现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军事教育、政工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他们还在部分班次考试中采取“研辩式”综合考核形式,让学员围绕自己所研究的问题现场回答解决现实问题,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据政工系主任刘志生介绍,这个系还坚持以“四维结构”为特色方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以研究式、开放式、信息化教学为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现实问题的研究为抓手,牵引教学改革。近年来,他们出版19部专著,承担省部级以上规划项目10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9项。首位项目博士后参加全军“十五”规划重大课题子课题“本世纪初我军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的研究,经与课题组联合攻关,成果卓著,被军事科学院组织的考察鉴定委员会评为14个子课题的第一名。
8名教员成为全军“知名人士”
“让学科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得到优先发展”,是这个政工系党委始终坚持的一个指导思想。他们着眼教学任务转型的需要坚持“三个结合”,建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重视有形的“引人”,忽视无形的“引智”,曾使他们一度丧失加强师资力量的机遇。系党委举一反三,主动“拆围墙”、“开大门”,实现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的有机结合。他们在学院、分院党委和机关的支持下,利用学科调整的机遇内部挖潜,分别从其他专业系(部)引进14名学科和学术带头人以及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员,较好实现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开辟新的学科生长点。基于“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理念,他们还大胆借助外脑及其智力成果,邀请军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请总政机关的领导和上海市有关专家来院授课,丰富了军队政工教学的讲台。
针对“唯学历、轻能力”的问题,系党委坚持提高学历层次与增强实践能力相结合。近年来,他们有针对性地安排9名教员到部队代职锻炼,年龄近56岁的博士生导师、教授赵子忱,还主动要求到某师代理副政委一年,使本人得到新的提高。在课题立项上,他们坚持向中青年教员倾斜,同时组织新老教员联合攻关,使一批科研新秀在取得一批重大科研学术成果的同时脱颖而出。中青年教员、副教授谈志兴主持的课题《尊干爱兵导论》,获得国家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
据系政委方英介绍,他们还坚持人才培养与使用激励相结合,利用学科调整的机会,使一批学历高、能力强、素质优的年轻同志成为学科带头人,系里的4名博士教员全部担任教研室主任、副主任职务,成为政工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在本学科教员中,有8人成为全国、全军的“知名人士”,极大提高了学科地位和竞争能力。教授沈国权指导的博士生吴东莞的博士论文《新型军事人才成长动力开发研究》,被评为第四届全国人事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副教授陈学来指导的研究生刘晓鹏的硕士学位论文《当代中西方军队士气激励方法比较研究》入选2004年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成为全军政工学科首篇入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