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幸福像花儿一样

2006-03-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山峰 我有话说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和十年前相比,78.8%的人认为收入增加了,但85.3%的人感觉自己的生活负担更重了。这个颇富戏剧性的结论,又加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理所当然地迅速搅热了网上

论坛。人们审视自身,比照他人,进而考量社会,形形色色的评论纷至沓来。

百姓“感觉”生活负担比十年前更重了,这“感觉”虽然不一定符合实际,但“感觉”本身难道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这个以人为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当“感觉”实实在在地出现后,谁又能说它不会影响百姓的幸福,谁又敢说对百姓的“感觉”可以疏忽大意呢?

说起来,关系百姓生活感受的调查此前已经有过一些。影响较大的有两次:一是去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财富并非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个人职业状况满意度、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和养老忧虑是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二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今年初发布的《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显示:人们主观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经济无直接关系的因素――上海市民人均月收入几乎是成都的两倍,幸福度却低于成都市民;而人均月收入名列10大城市第3名的广州市民幸福度却是10大城市倒数第一。与收入水平和赚钱机会相比,城市的生活节奏、便利程度、人情冷暖、自然环境等软性因素对城市幸福度的影响更大。

收入高了,生活富足了,幸福的感受却没有相应提高,甚至有所降低。这确实有令人难以理解的一面。想想看,在改革开放前,百姓饱受物质短缺乃至饥饿的熬煎,生活稍有改善就十分幸福。有一定年龄的人都有体会:在低收入年代,每隔几年增加一级工资,只有几元钱就令人高兴得很;现在国家经济发展了,GDP上去了,可年年增加几十元上百元也难以引发感动。

说起来,这倒不是百姓“没良心”。因为科学研究表明:在经济水平发展很低的情况下,收入增加能相应带来一定的快乐;但是,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快乐效应就开始递减。

可以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不得不研究一个新的题目:把握幸福的规律,不断满足百姓对幸福日新月异的需求。

然而,幸福其实是很不易把握的。比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提出的“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受到很多人的首肯,但要真的统计和把握“灵魂”和“香味”这些概念可谓难上加难。最近热播的某电视剧的剧名“幸福像花儿一样”,算是表达了幸福的某些特征,只是很少有人能把这些特征概括得令人满意和信服――是美丽诱人、多姿多彩,还是容易凋谢、拒绝雷同?是在花匠精心呵护中的感动,还是经历风暴顽强绽开后的成功?是被人赞美艳羡的骄傲,还是把美好奉献给人间的自豪?对此,我们还不能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但却可以肯定:要实现百姓的幸福,在代表经济发展的GDP之外,还应该探索更多更人性化的衡量指标――这种探索,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之“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最终将推进中国人拥有一个既强大,又美好;既给人安全感,又给人幸福感;既受中国人热爱,又受外国人尊重的国家。

近年来,在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GDP之外,又开始流行一个衡量幸福快乐的标准叫GNH(国民幸福总值)。最早提出GNH概念的南亚不丹王国的旺楚克国王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不丹40年前还处在没有货币的物物交换的经济状态之下,现在已经超过印度等国家,在南亚各国中国民平均收入最高,在世界银行的排行榜中大大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成为第一。据悉,我国相关研究机构和深圳、北京、西安等城市近来也相继着手展开关于“幸福感”的调研。

我们还注意到,关注幸福正在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担任领导职务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百姓的“幸福指数”纳入对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要使GDP与GNH同步发展;要强调公平公正,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要解决“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等民生问题……依笔者愚见,这些领导较好领会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道理,也较好领会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真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