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不能否认有些大学生的报名热情是冲着以上待遇去的。但我们更不能否认的是,建设新农村的现实瓶颈在于:首先,时下村官的素质起点与知识结构,大大落后于客观要求,亟需视野相对开阔,能跳出小圈子思考问题大学生们来改变现状;其次,组织部门不仅给他们当“娘家”,而且为他们落实待遇,大学生们当村官的热情,也有一种职业精神的激励。
二十多岁大学生被放到乡村,且不说做出成绩,能够融入农村并被村民接纳,就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这些不易,虽然有阅历不深、环境反差等表面原因,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体系、农村与城镇的长期隔膜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生村官的现实意义,我想就不应该止于“大学生有了职业,乡村有了活力”之类的表面化。深入地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大学生村官”就极有可能是这一历史任务的突破口。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大学生村官是在为这样的历史变革,作出自己的探索和担当。
自200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首开选拔大学生村官的先河以来,大学生村官已逐渐走入社会生活,不少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已经作出了可观的成绩。但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村官”目前还缺少统一规范的法规、制度支持,他们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他们的角色定位还相对模糊。据悉,北京市的这次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由10个部门联合发文,责任、权利、待遇等规定比较细致,这在当前无疑是必要的。但从长远看,我们更期望大学生们在规范的村民自治大环境下,能够像普通求职者那样,接受村级组织的自由聘用,在农村工作中增长才干,并能逐渐进入村民的“海选”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