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又称孔庙,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孔子和推广儒家教化而兴建的重要礼制性建筑,也是文人的天地。对于“规制宏敞,金碧壮丽,甲于全滇”的云南建水文庙,我在未去之前,就有了“固以在昆垣者为崇宏广大,然壮
初冬时节,彩云之南还是花海鲜红,满目葱郁。置身于古朴的建水古城,去拜望文庙,我感受到清秀美丽的寥廓,更陶醉于深邃宏远的思想中。
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代4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114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建水文庙完全依照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个,只可惜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亭等均被毁了。
来到文庙大门前,眼睛一亮,其规模阔大,形势尊严,观者莫不肃然起敬。这是一个坊式建筑,原是明万历三年临安知府昌应时所建“滇南邹鲁”坊。《重建太和元气坊碑记》有这样的描写:“棹楔高悬,宫垣远映,金碧雕镂,与景天光相辉耀于晴波中,光彩陆离,爽襟豁目,文明气象岿然增新。”眼前那青白斑驳的石基,仿佛是历史的残梦;悬挂在正门中央的“洙泗渊源”牌匾,检阅过多少穿梭往来的芸芸众生。我想起在联合国大厅里,醒目地悬挂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格言,这说明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泮池,俗称“学海”,占了景区的一大半。只见净碧无痕,水明似镜,焕文山诸峰倒影映入池中,与蓝天白云绿树相映衬,若天设地造。此刻,轻风如梦,暖阳无声,面对如此浩渺的泮池,使人领略到“山静水流开画境,茑飞鱼跃悟天机”的意境,更感悟到清代滇南著名文人尹壮图“天下至深唯学海,世界无底只书囊”的深邃。昔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彝族和汉族百姓都在焕文山点燃火把游行,以祈年照岁,企盼五谷丰登。如此情趣,在全国文庙中绝无仅有。
绕至泮池后的唇台上,只见栩栩如生的龙、虎、麟、狮、象巨石雕高距于坊座上,拱卫着木构架的牌楼。四周的壁画上方,用砖砌成斗拱样,覆以碧瓦,与三楹坊顶合成叠罗汉式的三重檐歇山顶,檐牙高啄,碧瓦飞翘,与“太和元气”坊及“礼门”、“义路”坊齐观,如数重大雁飞临泮池之上。这种建筑风格,凸现了儒家思想两个固有的属性:一方面具有广泛信仰层面上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存在着相当丰富的理论思维内容。
文庙最吸引人的去处无疑是大成殿。它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一字排开的五间殿堂,正堂内置龙宝座,供奉着孔子塑像。殿堂单檐九脊歇山顶,琉璃黄瓦,翘角飞甍,巍巍宏丽,气象庄严。这里有很多的字匾和塑像,字大多是历代皇帝所题,像都是对弘扬儒家文化作出贡献的名人。大殿檐下悬挂着“先师庙”三个鎏金大字匾,笔力雄浑遒劲,匾沿镶嵌着玲珑剔透的木雕龙凤。东西厢房是祀奉先儒的场所,先贤79人、先儒75人依次供奉于内。
大成殿后面还有一座二贤祠,供奉着明代被贬谪而来、而对滇南文化卓有贡献的官员王奎、韩宜可。《郡城寄贤祠记》有载:两人来后,“相与讲道于学庙东北隅,若将终身焉。当时云南甫定,临始因元学重修之。两先生虽要军旅,实始俎豆为文学倡。若文翁之在蜀也,若韩子之在潮也。师表于兹盖十有六年,于是士习始变,人文始著,临安子弟殆无有不学焉者矣!”站在两位先贤的塑像前,流眸四望,浮想联翩,思绪再次活跃了起来。云南作为边陲,在这块红土地上没少上演过铁蹄奔袭、刀光剑影的活剧。几番征战,几度沙场,星转斗移,苍海桑田,但从深层次上讲,文化的力量远比战争的力量强大。战争可以涂炭生灵、摧毁城市、征服国家,却难以征服人心。世界上能够真正深入人心的,是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