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深圳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战略新目标

2006-04-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易运文 我有话说
本报深圳4月13日电(记者易运文)深圳市通过大手笔投入、大思路转变推动文化体制的改革,实现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跨越发展,标志着深圳两年前确立的“文化立市”战略和打好“文化产业牌”的举措取得了实质性成果。这是记者近日在深圳采访得出的一个深刻印象。

在有“深圳新世纪窗口”之称

的深圳城市新中心区,一座座刚刚落成的规模宏大、构思精巧的音乐厅、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鳞次栉比,与已经落成使用的目前世界最高的报业大楼――深圳特区报业大厦、广电大厦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了现代都市中心城区最密集的文化设施群落。刚刚出炉的由深圳交响乐团演绎的“神州和乐――梵呗交响音诗”,给听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佛教主题交响乐的视听享受;耗资1000多万元精心制作、已经连演300多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千古风流》,每晚让进入世界之窗的数千名观众留连忘返;不定期举办的“市民大讲堂”,让每个普通市民都可以免费分享到国内最著名的专家学者文化学识的精髓……深圳处处都让人感受到,这里正迎来一个文化发展的春天。

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像抓经济体制改革那样,全力抓好文化体制改革。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立市领导小组,确立了“文化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明确将文化产业列为与高新技术、金融和物流并重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力争在几年内将深圳打造成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品位高雅、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的国际知名城市,充分满足富裕起来的深圳人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

在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有龙头地位的深圳报业集团,就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集团实力不断增强的成功范例。旗下有9报5刊的深圳报业集团,近三年来积极推进集约化战略和机制改革创新,摸索出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统出合力,分出活力”的运行机制,逐步从外延扩张走上内涵式发展之路,旗下报刊已占据深圳平面媒体91%的市场分额,核心报纸《深圳特区报》家庭订阅率达90%,到去年10月底,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就达13.52亿元。集团总经理刘明介绍,为了应对未来网络、电视等其他媒体争夺读者和广告市场份额的挑战,集团最新确立的目标,一是加强旗下在香港已经很有影响的《香港商报》的经营管理和投入,提高赢利能力,争取尽快在香港上市;其二是介入影视等其他文化产业的经营,寻求集团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集团与公安部等单位合作、投资2000多万元的多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即将开拍。该集团还将组建报刊联合发展公司,盘活报刊刊号资源,引入国内外品牌战略股东等多个大动作,形成刊群化集团,实现集团规模扩张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深圳近年来对文化硬件设施的大气魄规划,大手笔投入,形成了深圳实现文化体制改革新战略、新目标的坚实基础。上世纪80年代建市之初,深圳人勒紧裤腰带挤出19亿元建设了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科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在国内各城市独领风骚;进入新世纪的近几年来,深圳更以60多亿元的大手笔投入,建设了音乐厅、中心书城、中心图书馆、国际会展中心等一系列大型文化硬件设施。投资2.8亿元的中心书城经营面积达350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单店经营面积最大的书城。而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进入“十一五”期间的文化设施建设,其档次、规模和质量又要更上一层楼。深圳市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将达到130亿元,文化产值增加值将占GDP的10%。其中投资达14.5亿元的深圳歌剧院、投资近5亿元的文学艺术中心、以及现代艺术中心、文博大厦等都将很快从蓝图变成市民切实的文化享受。

深圳在2004年提出将深圳打造成“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的目标已实现。以打造“图书馆之城”为例,深圳目前的图书馆总数已达到520个,深圳每1.5万人便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现在,白天上遍布深圳全城每个角落的书店购书、晚上到遍及每个社区的图书馆看书,已经成为深圳人最普及的休闲方式和赏心乐事。

文化体制改革向深层次的发展,使深圳市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了从政府办文化到社会办文化、从政府“办文化”到政府“管文化”;从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依靠市场“无形之手”引导为主的转变,从而带来了深圳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繁荣。去年3月16日出台的《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化运作试行办法》,是这一转变的一个标志性文件。由文化部、广电总局等单位联合主办、深圳市政府承办的“文博会”,是目前中国规格最高的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从“文博会”的举办开始,深圳市政府就明确了要走“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路子,并组建了一家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公司来具体承办“文博会”。市场化运作的结果是使首届“文博会”获得了巨大成功,47万海内外宾朋到会,合同成交额达到31.5亿元。今年5月15日将举办的第二届“文博会”,其80%的展位已经销售出去。有人预计,再过三年,“文博会”的展位将可能火爆到要提前预订。

深圳歌舞团的改制是深圳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个成功实例。这家原有87名员工的歌舞团。由于过去吃惯了“皇粮”,等靠要思想严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2004年市政府下决心将歌舞团转制为华侨城集团所属的文化企业,歌舞团所有成员都变成了“泥饭碗”,演员的工资一半来自演出费。演员的生存压力变成了对事业追求的动力,转制后的歌舞团排练的第一个大型歌舞音乐剧就是《千古风流》。到现在,《千古风流》成了深圳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演出几百场,但每一场演出演员的投入都是一个样。

政府转变思路,放手让社会和企业办文化的结果,是使深圳的老百姓一年四季都可以不花钱或花很少钱就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社区文化艺术节、大剧院艺术节、外来青工艺术节、市民文化大讲堂、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各种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一年四季,永不落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