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在为就业者提供更多的福利增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因此,社会安全需求产业,推动着政府尽快介入到社会保障领域中。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保持社会保障机制与市场经济机制之间的平衡发展,是政府实现制度创新的关键所在,也是如何协调社会公平与效率、社会发
市场经济奠定了社会保障的体制基础
一方面,社会保障需求产生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大量的经验证明,市场经济在提高了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社会公平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日益加剧的收入分配差距。虽然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体制转轨将会构建出比现有的分配方式更加合理的分配方式来。但就目前形势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迁、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也出现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并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分化。这种两极式的分化对社会稳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就城市来讲,在城市富裕阶层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城市贫困阶层。假如根据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多少将城市居民分为贫困阶层、温饱阶层、小康阶层和富裕阶层的话,那么,前三个阶层都对社会保障具有显在的和潜在的需求。可以说,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不仅没有弱化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反而伴随着个人风险的增加更加强化了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提高了政府、企业与个人参与社会保障的意识和能力。社会保障制度本质上是在对政府、企业与个人社会安全责任分解的同时,通过社会契约再将其责、权、利三者关系加以粘合,以便对社会成员提供有效的保障。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同时也是政府职能的社会化过程、企业的市场化过程和个人的独立化过程。政府职能的社会化过程将有助于政府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公共产品;企业进入市场,一方面要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又要分担对就业者的社会保障责任;个人的独立化过程,使个人规避风险的方式由原来依赖单位福利机制转向依靠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构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保障系统
其一,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经济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种种负效应。真正解决好社会贫因阶层的生存及发展问题,才能换得社会的长治久安。而合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利用再分配或转移支付的方式,使一部分社会财富的边际效用尽可能地达到最佳,并通过保证满足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达到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目的,从而使劳动力因素进入稳定的良性循环之中。可以说,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存,从而使社会有了安全网和减震装置。
其二,社会保障也参与对经济运行的调节。社会保障制度构成市场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从社会结构的底层自下而上地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即在分配环节上建立堤防,将本来要流入消费领域的资金变成社会保障资金储存起来,实现个人生命周期内资产的时序转移,这样,便会在工作期内形成规模庞大的资本积累,并进入投资渠道,提升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此同时,通过社会保障还可以实现对劳动者的经济生活的保障、劳动保护以及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使劳动者避免因意外事故而陷入贫困的境地,以此确保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经济作用。此外,国家对社会福利的干预还有助于增加消费倾向,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目前,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将社会福利保障政策视为经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保障的功能已经从社会功能转变为经济功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三,社会保障的反商品化功能强调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维护人人平等、自由权利,强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终极关怀。对贫困人群提供社会保护,是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贯彻公正原则的必然要求。社会公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现代意义上的公正主要表现为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而其中社会保障权既可以保障公民的生存又可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通常情况下,强势群体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弱势群体的影响力则相对减小。因此,为了坚持社会公正的原则,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对弱势群体的利益提供支持和保护,避免社会发生进一步的两极分化。
一个国家财富的分配,首先是由市场进行,其后则是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进行再分配或多次转移分配,以便尽可能地弥补市场机制所造成的贫富差距过大的缺憾和不利影响。这种对社会公平的理解和追求始终贯穿在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有助于缓和各种类型的社会冲突,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体制转型期的社会亲和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