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的百年轨道上,我们虽然只经历了大约6年的穿行,但牵动中国人思虑情感的新体验已经太多。比如,上世纪末,全国有谁说过或听说过“走出去”这个词?又有几个人了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而今,“
本世纪初以来,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可谓千帆竞渡且收获颇丰。最近,围绕我国企业“走出去”现状,德国媒体陆续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影响较大且耐人寻味的有三篇――
一是德国科隆与波恩储蓄银行的一份报告预测,目前中国是世界第四大化工品生产国,其产能每年增长8.4%,至2015年占全球产量比例将超过23%,从而成为最大的化工品生产国。目前,美国、日本、德国居前三位。
二是有报道称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迅猛,德同类产品企业已感到竞争压力。但报道也指出,面对来自中国企业的激烈竞争,西欧、美国企业有意识地在加强艾滋病防治等方面配合与满足当地社会需求,而中国企业则忽略了这一点。报道援引专家评论指出,如果中国企业不及时转变观念,难免引发当地不满。
三是有报道指责中国产品在安全性上有不足。报道称,德一名消费者使用自中国进口的墙纸粘贴机后,清洗时手部严重割伤,之后起诉进口商并提出索赔要求。报道还指出,去年欧盟各成员国近800种商品被列入欧盟一项系统不安全产品清单,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中国。报道还指责中国产品“只有在某些部分进行节约,才能提供较低价格,而安全因素常常是节约成本的重点所在”。
以上报道对我相关产业的乐观判断自然不一定完全准确,对我产品的“指责”当然也难免以偏概全,但它们足以引起正在积极走向世界的各类企业的重视、警觉和思考。
这些报道令我们高兴――因为它们验证了已知的事实,中国企业不仅敢于“走出去”,而且敢于竞争,敢于胜利。在平等竞争中为世界作出贡献,这不仅促成了中国企业的强大,而且锤炼着中国企业自立于世界跨国企业之林的成熟与自信。
这些报道也令我们思考――“走出去”的企业该怎样从本土经营向跨国经营转变?该怎样适应他国历史传统、价值观念、法律体系、市场环境、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该怎样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有专家总结跨国企业成功经验后说,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人类普遍价值观的精髓。循以人为本这一主线,我们可以说:为职工谋求福利是以人为本;为顾客创造价值是以人为本;为社会承担责任和为环保履行义务更是以人为本。
反之,倘若企业认为已尽到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等社会责任,因而对所在社区关于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等的公益活动,缺少热情和支持;倘若忽视对相关国际公约、行业规范、所在国法律法规的掌握与贯彻,忽视对当地环境保护的高度负责――这显然表明其以人为本“素质”尚需极大提高,不仅将使企业形象受损,甚至能导致在市场准入方面遭遇红灯。如此,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一说岂非空谈?
在此,谨以“责任”二字与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