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取得累累硕果:王耀华教授被评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黄汉升副校长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与实践》荣获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陈铁成教授、黄汉升教授的《排球》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现有经济学、汉语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2002年福建师大共有4个项目入选“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2004年黄汉升副校长主持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顺利通过审议,由教育部正式印发,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2004年学校共有4件课程资源入选“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和推荐使用课程资源”,其中1项被评定为“优秀课程资源”。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课程立项”33门。与教育部共建的“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农业部共建的“甘蔗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实现了学校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目前,学校共有6个实验室建设项目顺利通过评估,获得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教学实验室”专项资金。2004-2005年学校共确立85个“多媒体教学”项目,18个“双语教学”项目,304个“优质教学与教案建设”项目,127个“教师教学改革与创新基金”项目,39个“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基金”项目,43个教材建设项目,127个首批“本科生课外科技计划”项目。
福建师大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本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2004―2005年,学校在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以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上屡创佳绩,共获得78个奖项。
而这一切,是福建师范大学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特色促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朝着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的结果。
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是一所大学“生产”人才这一特殊“产品”的“设计书”,没有一流的设计就不会有一流的产品。福建师范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学校实际,提出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使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体现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切实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按类培养。从2004年起,学校开始在部分学院试行按类招生,按类培养。文理兼招专业从2002年的12个增加到今年的18个,努力实现专业教育、人文与科技教育、品德教育三教并举,强调“通识教育”,大胆打破文理界限,推行公共选修课制度,开设综合课程,积极构建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课程体系。
二是改革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行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模式。学校高度重视经济学、汉语言文学、地理学、体育与艺术学等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基地”实行导师制和“分段培养、二次选拔”制度,同时采取本科生、研究生打通培养的方式,使具有创新精神、基础扎实的本科生早日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
三是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学校在继续完善学年制管理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导师制、辅修制和第二学位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完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弹性学习制度。力争在短时期内实现逐步实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收费、按学分毕业的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建立打破学科专业严格界限的创新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福建师大积极建设品牌专业,科学构建特色专业布局。从2004年开始,学校遴选出18个本科专业作为首批校级“品牌专业”,分“基地”、“重点”、“一般”三个层次进行重点建设,争取经过3―5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学校本科教育的专业品牌特色。学校尤其重视加强对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集中力量,给予经费和政策方面的倾斜照顾,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还特别重视本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全面梳理,实行本科专业淘汰制,进一步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
学校积极建设精品课程,优化教育教学资源。近两年来,学校对省校级精品课程及立项项目和校级精品课程分别给予资助,并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建设。学校积极完善“精品课程”网站,在全校范围内逐步推广网络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据了解,福建师大为全体本科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分为“三大板块”和“六个课程组”,包括着眼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巩固基础知识的“普通教育课程”板块;着眼于培养学生学科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教育课程”板块;着眼于培养教师教育类学生从教能力和素质的“教师教育课程”板块,以及文史、社会、自然、教育、语言、艺术体育等六个学科课程小组。“三大板块”各按一定比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对其实行主辅修制度,为不同特长和志趣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进一步强化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学校在闽台文化、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等区域性文化研究的优势,并将研究成果向特色课程转化,学校开设了如《闽台客家宗教与文化》等一大批闽台区域研究公共选修课程。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福建师大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切实提高教材管理水平。近两年来,学校将教材建设立项项目分为“编写资助立项”和“出版资助立项”分别予以资助,实行主编负责制。
为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学校积极建设基础实验室。学校以建设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目标,通过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教学实验室”专项资金,加大投入用于建设重点学科实验室、新校区理工楼群实验室以及省“二期基础实验室建设改造工程”和应用文科实验室等。2005年,学校安排了6000多万专项经费用于新校区实验室建设。
除此之外,学校加强实践教学工作主要措施还有:切实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前已经建立首批50个教学实践基地和30多个专业实习基地;加强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遴选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建立科学考核方法,突出过程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确保实践教学改革成果;启动“本科生课外科技计划”,2005年,学校设立专项基金,大力支持本科生开展课外科技、实验、社会经济调研和创新实践活动,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
作为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福建师大继续完善外语教学管理文件,加强公共外语教学的软硬件建设,推行外语课程分级教学并提高分级层次,实行更为灵活的修读方式和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外语教学模式,最终建立起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大学生外语水平测评体系。
在它的带动下,学校的教育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改革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进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教学,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加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学手段改革,鼓励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使学校“双语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A等级标准;实施“本科生课外科技计划”,从整体上提高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以及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启动“教师教学改革与创新”和“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立项工作,鼓励有关部门开展教育管理创新;组织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大力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重视“微格教学”,学校的“微格教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以此促进学生教学实践技能和水平的提高。
在即将执行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规范中,福建师大的学分奖励制是一大亮点。学校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四六级(CET)、雅思(IETLTS)、托福(TOEFL)和商务英语(BEC)等考试,上述任何一种考试及格者,给予奖励专业学分,如果达到优秀,给予奖金激励。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竞赛,对于成绩优秀者,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
在英语教学上,学校不仅立足本校,还积极走出去。2005年10月,37名师生参加了首届赴菲律宾英语实训营,提高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提高综合竞争力,人才是根本
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紧抓住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坚持一个基本要求: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个基本要求,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否则不再予以聘任。各学院在选聘和培养学科带头人时,也十分重视为本科学生上课的要求。
学校采用两种奖惩办法:制定了本科教学奖励与处罚条例,加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对教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予聘任;试行“教学考核一票肯定制”,对教学中表现突出的,在职称评聘、校内津贴、职务晋升、优秀教师评选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学校还实施三大人才战略:一是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吸引高级优秀人才到学校工作;二是实施“人才推出”战略,积极为教师进修、参与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特别重视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中青年教师,把他们送到国内外接受高层次、高水平的进修与交流;三是实施“留住人才”战略,学校加强软硬件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做到“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为教学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保障教学质量有硬招
福建师范大学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的意识,从2005年开始在全校本科各专业范围内实行学生网上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推动课堂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大力推行“一二三四五课堂教学监控机制”。
“一”是指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教师工作手册》、《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严格、规范教学秩序,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宏观调控。
“二”是指依靠两支队伍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微观调控。一是组建由离退休教授组成的学校“教学督导团”,深入课堂听课等,对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成立“教学信息员”队伍,他们及时了解学校教学现状与问题,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密切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三”是指组织领导、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教学主客体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开展学生网上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并与领导、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形成最终的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完善科学的奖惩机制,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
“四”是指完善领导、专家、教师同行、学生四级听课制度。学校出台了《教学管理人员听课评价办法》,规定了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教学督导员、学生信息员的听课要求,对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的约束。
“五”是指畅通五种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即公布办公电话,公开电子信箱,组织问卷调查,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编印《学生教学信息报》等。
福建师范大学还积极推进考试方式方法改革,使考试真正有利于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创新教育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一是加强试题库或试卷库的建设,实现教考分离,特别对公共基础课和学院平台课实现全校抽考。二是加强试卷抽查和质量分析工作,以利于教学效果得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福建师范大学在提高本科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赢得了许多殊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相信在新的起点上,这所百年老校必将以更优异的成绩实现历史性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