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长城起点测海人

2006-04-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蔺玉堂 我有话说
在万里长城的起点,山海关老龙头的旁边,河北省秦皇岛港大港码头三号泊位的西侧,有一座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海平面观测站,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唯一的海平面观测站。在这个只有几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55岁
的高级工程师赵洪彦站长在这里一干就是27年。

这个观测站是根据原地质部长、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遗愿建造的,始建于1979年。当初建站的目的,是想通过观测海平面变化,探索水圈和岩石圈运动规律与动力来源,监测地震活动与海平面异常变化,为地震预测预报探索新途径。枯燥、寂寞、乏味是观测站工作的主要特点。每天一大早,赵洪彦准时进入观测房,全神贯注地操作仪器,记录观测数据,建站初期没有电灯,他就用手电和马灯。每到雨季海上风大浪高,暴雨如注,他裹着雨衣双手抓紧栈桥上的护栏,艰难地一步步移动,狂风暴雨随时都可能把他掀到海中。为了取得科学准确的数据,准时观测记录潮位的变化,他27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从事着这项让常人看来十分乏味的工作,累计积累了32万组数据,真实地记录了海水的潮涨潮落和海平面的细微变化。

为了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可靠,需要经常测量观测孔的淤积情况。有一次,发现西北角靠陆地的进水孔被淤泥完全堵塞,赵洪彦立即潜入水中动手疏通。20多年来,每年夏季汛期,按要求在台风引起风暴潮的日子里,不论白天黑夜,都必须冒着被海浪吞没的危险坚守在观测房,打着手电每隔一小时读取一次潮位数据,若潮位异常必须即时准确上报。正是由于赵洪彦常年累月准确观测,为秦皇岛沿岸防御风暴潮造成巨大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7月,台风麦莎波及渤海地区,省市防汛指挥部要求观测站每小时提供一次观测数据。整整3天,赵洪彦和同事昼夜连续观测,每小时上报一次数据,直到麦莎离去。

20多年来,赵洪彦从没休息过星期天和节假日,他把全部心血用在了观测站。验潮仪器一旦发生故障必须立即排除,每到冬天,验潮井管内经常出现结冰现象,赵洪彦总是想尽办法将井管内的冰块破碎并打捞出井,保证验潮仪正常运行。

赵洪彦多次参加了国家和地方的重点攻关课题,《渤海海平面变化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秦皇岛海岸变迁海洋动力条件的研究》、《高层建筑变形监测》等课题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正是由于赵洪彦和同事们多年的辛勤劳动,这个站从1982年开始严格按规范要求,取得了24年的连续实测数据,成为海平面观测历史长、数据最完整的观测站之一,为秦皇岛及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技术的发展,观测数据被广泛运用在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的观测数据长期作为基础数据,纳入国家海洋局信息中心基础信息网,并为城市和港口的规划建设和有效减轻地质灾害,为海岸带的保护和科学开发提供了依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